九寨溝地震:讓科學為生命保駕護航
發布時間:2017-09-01
自然災害常常會造成難以預計的損失,目前,九寨溝7.0級地震已造成20人死亡、493人受傷(其中重傷45人,較重56人,輕傷392人)。在人員搜救方面,除了搜救犬以及人工搜索之外,更需要利用先進的科學儀器來進行搜救工作,這樣能最大程度為救援贏得寶貴時間,而且也能避免二次傷害。
震災區的每一個生命都牽掛著人們的心,這些監測儀器猶如逆行的勇者,在緊迫且危險的環境下,不斷搜尋或保護幸存者。那么震后需要用到哪些儀器呢?隨小編一起來看。
活著的人都有生命體征,身體會有溫度、呼吸、心態,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而這些是生命探測儀用來收集判斷幸存者的依據。下面我們來了解下生命探測儀是怎么具體工作的,并且有哪些局限性。
聲波探測儀:
深埋在廢墟中的幸存者,微弱的聲音如心跳、呼吸、移動,聲波探測儀都能探測到,其工作原理就是通過微電子處理器去捕捉聲波震動的信號。聲波探測儀偵測起來就像撒一個大網,之后逐漸收網,確定幸存者的位置。
因為聲音傳導率很高,即便被埋者被困在一塊相當嚴實的大面積水泥樓板下,只要心跳還有微弱的顫動,探測儀往往也能判斷出來。但和二氧化碳探測儀一樣,聲波探測儀也會對動物的聲音一并照單全收。但聲波探測儀易受周圍寬頻噪聲的影響。
(聲波生命探測儀)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位于都江堰市觀江街的一棟樓房內,有一名解放軍戰士因救人受傷被困于倒塌的二樓內。現場的救援人員使用了世界先進的聲納生命探測儀勘察,發現受困者左腳被壓,已被困近50多個小時,但意識清醒。營救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再次深入倒塌的樓中,經過近22個小時的營救,這名解放軍戰士終于在被困70多個小時后重獲新生。
雷達探測儀:
比聲波探測儀更“智能化”,能在廢墟中精準地找到人的位置,而且讓凝土墻、鋼門、樹木等,開放空間偵測距離可達500公尺。但儀器在碰到上述障礙物時,偵測距離會減少。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偵測人體心臟所發射的超低頻電波。但建筑廢墟容易影響探測效果。
(雷達生命探測儀)
遠紅外探測儀:
人體和其他物體相比,具有一定的體溫,這個探測儀就是利用溫差,來辨別幸存者的。任何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都會產生紅外輻射,人體也是天然的紅外輻射源。但人體的紅外輻射特性與周圍環境的紅外輻射特性不同,紅外生命探測儀就是利用它們之間的差別,以成像的方式把要搜索的目標與背景分開,但玻璃會隔離人體熱能信號。
(紅外生命探測儀)
光學探測儀:
一般與搜救犬或者其他探測儀一起配合使用。光學生命探測儀也被叫做‘蛇眼’,就像人體做醫學檢查的一個內窺鏡,可以把廢墟深處的地形,都看個清楚。一般與搜救犬或者其他探測儀一起配合使用。
(蛇眼生命探測儀)
光學生命探測儀也被叫做‘蛇眼’,就像人體做醫學檢查的一個內窺鏡,可以把廢墟深處的地形,都看個清楚。光學探測儀的主體呈管狀非常柔韌,能在瓦礫堆中自由扭動。儀器前面有細小的探頭,可深入極微小的縫隙探測,類似攝像儀器,將信息傳送回來,幫助救援人員了解被困者所處的環境。
其他監測儀:
工業內窺鏡
工業內窺鏡在日常多用于檢測細小管道、工業設備內部金屬疲勞和結構探傷等,而在地震中,則成為搜救的“奇兵”。生命探測儀只能確定廢墟中是否有生命跡象,而對廢墟內部情況則無法探知,工業內窺鏡纖細靈巧的身材使它可以很容易的從廢墟縫隙深入到垮塌建筑的內部,伸縮自如,由光纖傳輸照明光以及顯微攝像,能夠實
360度全景觀察,救援人員通過監視器就能掌握廢墟中傷員的準確位置和身體狀況,有針對性的制定營救方案。
遙感動態監測技術
遙感動態監測是從不同時間或在不同條件下獲取的同一地區的遙感圖像中,提取和量化地物變化信息的過程。該技術在災害應急工作中能發揮其巨大優勢。發生災難的地區,利用遙感動態技術,可快速提取受災范圍、監測受災情況,為災后的救援工作提供實時資料。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9級特大地震及海嘯,遙感動態監測技術快速提取受災區域、統計受災面積、分析海嘯沿岸的受災程度。
ENVI變化檢測工具(提取受災區域)
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生7級地震,災后救援工作在流動安置的藍色帳篷中展開,利用遙感與GIS一體化技術,將利用ENVI從影像上獲取藍帳篷位置信息這一遙感工作流,用ArcGIS Server發布到網絡上,可供任何人登錄網站實時查詢藍帳篷位置,找到救援地點。
環境監測類儀器
地震期間,將會啟動抗震救災期間環境應急監測工作方案。其中包括水質監測、空氣監測,都需要用到便攜式科學儀器。如便攜式氣質聯用儀、離子色譜儀以及在線VOC監測系統,在此不作贅述。
(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圖示>)
應急監測工作方案中,關于水質監測明確寫明:1、密切監視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可能遭受意外污染的情況,并對水質變化的指示性pH、電導率和溶解氧進行現場檢測,具備應急監測能力的監測站現場可增加氨氮和酚類等項目。2、如果水質出現異常或獲知存在潛在污染的可能性,應立即在水源地上游設立2~3個預警監視斷面,根據情況加密監測。
另外,為保障幸存者健康安全,災后重點工業污染源等監測也是重中之重:密切關注重點污染源排放狀況,尤其關注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等存在環境安全隱患的污染源,根據受災影響情況安排必要的應急監測。監測項目包括主要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
震災區的每一個生命都牽掛著人們的心,這些監測人員配備著科學儀器猶如逆行的勇者,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也承擔著現場應急監測任務。在緊迫且危險的環境下,不斷搜尋或保護幸存者,為救援人員架起生命屏障。
時代在進步,科學已成為生命中不可以缺少的一部分。現在我國的科學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相信這些逆行的勇者能最大程度為救援贏得寶貴時間,為生命保駕護航!讓我們一起為九寨溝人民祈福,愿所有人平安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