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興縣文化事業發展 “十二五”規劃
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建設文化強省和建設廣東文化先進縣的戰略部署,以全力打造嶺南生態文化名縣為契機,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積極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特制定始興縣“十二五”文化事業發展規劃。
一、十一五期間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回顧
(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取得實效
完成了文化體制,成立了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組建了縣級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縣電影公司順利完成轉制,縣圖書館、縣文化館、縣博物館完成了內部機制改革。
(二)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縣、鎮、村三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網絡逐步建成。縣文化交流中心已動工興建,完成81家農家書屋建設,基本實現了縣有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鎮有文化站,村(社區)有文化室”的目標,基本形成了以縣文化館、圖書館為重點、鄉鎮文化站為基礎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建成了無線、有線、衛星等多種方式為一體的全縣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完成了始興縣廣播電視臺五里山發射中心的安裝建設;建立了縣級有線電視網絡安全播出預警發布系統,縣廣播電視臺完成了電視數字播出系統建設,全縣廣播電視節目傳輸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信號質量大大提高。
(三)群眾文化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大力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工程”等四大文化惠民工程。積極開展“三送”下鄉活動,開展流動演出和博物館免費開放等文化活動,大大豐富了城鄉群眾的文化生活。期間,共舉辦了廣場文化活動15場(次),送戲下鄉196場、送電影下鄉2306場,送圖書下鄉12000冊,完成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現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5項。
全面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立縣級流動圖書館和縣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始興支中心。大力開展農家書屋建設工程,切實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讀書難、看書難問題,期間共建成“農家書屋”81個,有近16萬多農民受惠。
(四)文物保護成果可喜
積極開展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432處,有2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6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完成了隘子鎮滿堂圍中圍、沈所紅圍的維修保護工作,對文昌閣、沈所寶塔也進行了初步維修,編制了《始興縣隘子鎮滿堂圍保護規劃》。
(五)文化市場管理不斷加強。組建了文化市場執法隊,積極對印刷、圖書、音像、網吧等,全縣103家等文化企業,促進了文化企業文明經營、守法經營和不斷發展壯大,全縣文化市沿著健康、有序的軌道發展。
在全縣文化事業和產業取得較快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主要是:公共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財政投入盡管加大,但與需要相比還很不足;文化產業數量少、規模小,整體發展水平還不高;文化產品生產和文化服務能力不夠強,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文化活動檔次和質量都有待提高;文化與旅游業結合不夠緊密,直接推動經濟發展作用不夠明顯等等,需要在“十二五”期間努力改善。
二、十二五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指導思想與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按照十七大關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要求,按照縣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的要求,以打造生態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名人文化的建設為主線,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加大力度實施重點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促進全縣的經濟建設快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二)總體目標
按照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努力建設以公共文化產品生產供給、設施網絡、資金人才技術保障、組織支撐和運行評估為基本框架的,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的服務功能顯著增強,文化事業發展水平明顯提高。按照創建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文化建設先進縣的要求,全力打造嶺南生態文化名縣。
發展的重點目標
到2015年
——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健全完善,文化活動陣地更加鞏固。縣、鄉鎮文化場館建設達到國家二級建設標準,基本建成“城市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完善,城鄉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保障,城鄉特色文化繁榮,人民群眾文化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
——文化產業發展活力和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初步形成具有以資源型產業為主、文化創意產業為輔的特色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成為我縣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重要產業。
——文化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不斷創作生產出既有思想內容,又有市場價值和始興縣客家和生態特色的文化精品,形成一批具有省內外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文化活動品牌。
——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入,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文化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顯。
三、主要任務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1、重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完成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和縣文化廣場的建設。縣政府以土地置換的方式,選擇新址、按照國家建造二級館的要求,全面完成三館一場的建設。
2、基層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完成1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127個村級文化活動室建設,完成鄉鎮居委會農村固定電影放映點的建設。文化站建設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文化站的建設標準,并進一步完善設施準備條件。
3、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建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全面提升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加快發展縣城電影數字放映,每個鄉鎮有一支農村電影放映隊,建成完善的農村電影放映服務網絡;大力推進“農家書屋”、“職工書屋”建設,建立較為完善的以流動圖書館、流動博物館、流動演出網為主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完成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實現每個行政村有農家書屋、綜合文化活動室、每月放映一場電影、每年有文藝演出2場以上、人均藏書1冊以上。
——基本實現全縣廣播電視全覆蓋。完成20戶以下已通電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實施廣播電視節目無線覆蓋工程。
——繼續深化和創建群眾文化品牌。廣泛開展文化上山下鄉、廣場文藝活動、群眾歌詠比賽、公共圖書館服務等系列文化活動品牌;推廣普及舞蹈、音樂、美術、書法等大眾文化。
(二)著力打造文藝創作精品
——扶持本土藝術作品創作。每年組織1次以上全縣性本土藝術采風、創作活動;每3年組織1次以上本土作品評選活動;獎勵圍繞本地作者創作的生態文化、客家文化的藝術作品,提高本土藝術作品創作和表演水平。
——實施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每年創作排演1—2臺富有思想內涵和始興客家民俗風情的精品劇(節)目,既參加全省藝術展演評比,又可在全縣巡回演出。鼓勵社會演藝力量創作排演適應文化旅游市場需要的精品節目,在文化旅游景區駐場演出。
(三)加強文化遺產保護開發
——完成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公布一批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一批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加快推進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與開發項目。制定《滿堂圍保護和發展整體規劃》,全面完成滿堂圍的維修工作,完成文昌閣、沈所塔、羅壩長圍、張發奎故居的搶救維修工作,著力打造圍樓文化、恐龍文化、紅色文化為主體的始興特色文化的精品。
——加強古村落保護與開發利用,加強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的申報、管理工作,做好東湖坪民俗文化村的保護和修復,加強對百年老店、百年老字號等文化遺產保護,申報一批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
——完善文物保護單位安全技術防范系統工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具備完善的消防和防雷設施。縣級博物館文物安防建設全部達標。
——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爭取縣財政每年投入不少于5萬元,用于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保護工作。對列入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實施全面保護和開發利用,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文物復制仿制品、手工藝品的開發利用。
(四)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壯大
——完善和出臺文化產業扶持政策,每年組織本地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參加國家舉辦的有影響力的文博會,加大文化招商力度;加快推進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和制筆制造基地的建設,支持文化企業做強做大。
——支持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銅鐘寨景區建設集旅游觀光、休閑、科普為一體的生態文化休閑陣地。
——充分挖掘和利用始興豐厚的文化資源,重點發展文化旅游業、工藝美術業、傳媒信息業、娛樂業、動漫業等支柱文化產業,成為我縣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服務行業新亮點,成為我縣的支柱產業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型經濟。
四、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規劃實施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制定落實《規劃》措施,建立工作責任制,把文化建設納入各鄉鎮及縣直單位黨政領導班子落實科學發展觀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完善督查制度,加強對本《規劃》實施及文化建設重點工作、重大項目的指導、協調和督辦,使各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二)落實國家文化經濟政策,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
落實國家文化經濟政策,加大公共財政對公益性文體事業的投入,將文化事業經費、基本建設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和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對文化事業的投入,確保每年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占當地財政總支出的1%。建立健全各類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和基金,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扶持力度。
制定和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經濟政策,吸引和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公共文化實體,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穩定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
落實公益性文化藝術贊助和捐贈的稅收制度,通過財稅杠桿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文化建設。
(三)積極培養引進人才,加強隊伍建設
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抓住培養、引進、使用三個環節,增加人才總量,優化人才結構,提高人才素質。堅持按需引進的原則,重點引進緊缺的高層次人才和創意產業人才。
建立健全在職人員業務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鼓勵在職人員自學成才。充分利用相關院校和培訓機構的教學條件,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崗位,分期分批培訓全縣文化業務骨干。
建全基礎公共文化服務隊伍,逐步實施基層文化單位從業人員資格制度,各級基礎公共文化單位持證上崗制度。建立健全基礎文化經營管理人才選拔制度,造就一批懂文化、會管理、善經營的優秀文化經營人才。
(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增強發展活力動力
按照中央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加大力度、加快進度,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著力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著力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著力整合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良好體制環境。
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公益性事業單位以政府為主導,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實現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經營性文化單位全部完成轉企改制,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強化服務監管,營造良好環境
以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效能、提高服務水平為中心,切實把服務作為文化行政部門履行職責、行使職能的起點,通過更新行政理念,改革行政體制,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管理方式,建設為民、務實、清廉、高效的服務型政府機關。
強化政府管理職能,加強宏觀調控,逐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加強和改善政府對文化市場的依法監督,進一步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做到執法權限法定化、執法內容標準化、執法程序合法化、執法制度規范化、執法監督經常化、執法管理制度化。
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在聯系群眾、組織群眾、推動文化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營造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各類文化行業協會的協調自律作用,營造有利于文化企業發展、有利于文化繁榮、有利人民群眾文化消費的良好文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