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至2010年是我國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五年發展時期,為更好地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和《廣東省發展中醫條例》,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學,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保護人民身體健康,特制定本規劃。
一、我縣中醫藥基本狀況
我縣現有縣級中醫醫療機構1家,縣級和鄉鎮級醫療機構能開展中醫藥業務的有6家,村衛生站能開展中醫藥業務的極少。全縣從事中醫藥工作的人員有100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89人,占全縣衛生技術人員的16.9%。正規注冊中醫醫生有38人,其中中醫執業醫師有31人,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有7人,中醫藥劑人員6人,其余為從事中醫藥工作的西醫和護理人員45人。每千人口擁有中醫執業醫師數0.124人,低于全省每千人口擁有中醫執業醫師0.2人的水平。中醫開放病床110張(含縣醫院中醫科)每千人口擁有中醫開放病床0.44張。作為全縣中醫龍頭的縣中醫院,設置有中醫內科、外科、骨傷科、急診科、針灸科等科室,但住院綜合樓陳舊,環境差,工作用房嚴重不足,設施設備配套不完善,人員結構不合理。另我縣中藥種植未形成規模,中藥加工生產仍是一片空白。
存在問題:
(一)投入不足。因財政困難,政府對衛生事業特別是中醫藥事業的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二)資源配置不平衡,城鄉差距逐漸拉大。縣城中醫藥醫療機構人員、設備相對充足,農村中醫藥人員素質偏低,設備和設施不足,難以滿足農村群眾的健康需求。
(三)國家中西醫并重發展的方針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貫徹實施,重西醫輕中醫的思想觀念仍然很濃。
(四)公共衛生資源分配不合理。長期以來,中醫等公共衛生資源得不到公平合理的利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五)業務發展不合理。目前我縣僅有的一家縣級中醫醫療機構中醫院仍以西醫為主,沒有形成具有中醫特色的療法。
二、發展環境
“十一五”期間,我國正處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繼續增強的基礎上,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會日益增加,醫療需求將不斷擴大。但是,就總體而言,我縣中醫藥發展的狀況與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健康需求還不適應;人口結構與疾病譜的變化,使我們面臨繁重的急、慢性病和重大疾病及傳染病的防治任務。如何使中醫藥參與更多的公共衛生事務也是新時期衛生工作的一個重大課題。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支柱的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正進入關鍵階段,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與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使中醫藥事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制與體制上的創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十一五”期間,醫療衛生機構行業內多方位的競爭將異常激烈,醫療衛生單位面臨新的考驗,我縣的中醫藥事業發展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三、“十一五”中醫藥事業發展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中醫發展戰略,創新發展機制,依靠科技和教育,加強中醫藥醫療資源能力建設,推進中醫藥醫療資源結構調整,優化中醫藥醫療資源配置,保障我縣中醫藥事業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始興服務。
(二)發展總目標。
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滿足人民多層次健康需求的有特色的,包括衛生服務、醫療保障、醫療保健咨詢、科研教育等在內的結構合理、功能較為完善的中醫藥事業新體系。
(三)主要工作和任務指標。
1.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和《廣東省發展中醫條例》,不斷推動中醫藥事業向前發展,開創我縣中醫事業新局面。
2.加強中醫院基礎設施建設,爭取用五年的時間選址新建中醫院綜合住院大樓,改善中醫院現有住院大樓陳舊簡陋的狀況。科室設置達到《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試行)》要求:至少開設含中醫內、外等五個以上中醫一級臨床科室,住院床位總數達到或接近120張,每床至少配備有0.88名衛生技術人員,中醫藥人員占醫藥人員總數的比例不低于60%,每床至少配備0.3名護士,每床建筑面積不少于45平方米,設備配套建設達到《中醫醫院分級管理標準》要求;發展中醫特色療法,發展三個具有中醫專科特色的學科技術帶頭人(職稱至少在副主任醫師以上);力爭在五年內發展成為具有中醫特色療法、信譽好、服務佳、具有一定綜合競爭力并且在韶關地區有一定影響力的縣級中醫院。
3.到2010年,中醫醫療服務對我縣的各種病源的覆蓋率達30%,業務收入占整個衛生系統業務總收入的25%,固定資產每年增長10%,占整個衛生事業固定資產增長的20%。
4.努力創建一支能應對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中醫藥專業技術隊伍,加快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建設,提高中醫藥參與公共衛生服務的水平。
5.不斷完善中醫骨傷科的設施設備,加強中醫骨傷科人員梯隊培養和項目建設,年內爭取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專項建設資金,加強中醫院專科(骨傷科)建設。用2年的時間開展具有中醫特色的椎間盤突出癥和痔瘡專病建設。
6.加強中醫縣、鎮、村三級醫療網絡建設,發揮縣中醫院的龍頭作用,采取傳、幫、帶和中西互學的方式,不斷壯大和發展中醫人才隊伍,完善中醫網絡建設。兩家中心衛生院做好中醫科發展計劃,送上級有關部門,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加快中醫科的建設;到2010年,兩家中心衛生院爭取建成中醫專科樓,50%的鄉鎮衛生院能開展中醫業務,30%的村衛生站能開展一般的中醫藥業務,擴大中醫藥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
7.抓住我市已被省作為道地藥材GAP產業基地規劃發展的機遇,堅持政府推動、市場引導、龍頭企業帶動,采取“公司﹢協會﹢農戶”的模式、形成企業建基地、基地帶農戶的格局;利用我縣藥物資源建立枇杷藥用生產加工基地或五指毛桃生產基地。
8.到2010年爭取進入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的行列。
四、對策和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對衛生工作的領導,為衛生事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發展中醫藥事業作為執政為民、密切黨群關系、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事來抓,要把中醫藥事業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同步實施。各級政府要完善衛生經濟政策,增加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按國家財政部、發展計劃委員會、衛生部《關于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意見》要求落實補助政策,對衛生事業費投入的增長不低于當地財政增長的幅度。要進一步完善政府對醫療價格的管理,結合藥品價格改革和醫藥“分開管理、分別核算”的要求,調整醫療技術勞務價格,優化醫療服務收入,進一步落實對衛生的稅收優惠政策。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樹立大衛生觀念,使中醫藥事業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
(二)進一步深化衛生改革,促進中醫藥事業的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快衛生改革的步伐,改革體制,健全機制,逐步解決制約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促進中醫事業良性發展。一是實行衛生全行業管理,衛生行政部門要適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切實轉變管理職能,運用法律法規、方針政策、規劃指導、信息服務和經濟手段等,加強衛生行業管理。要實施區域衛生規劃,調整和優化衛生資源布局,提高衛生資源利用效率。整合區域衛生資源,調整優化醫療資源配置。要完善有關規章制度,健全醫療服務技術規范,建立和完善醫療機構、從業人員、醫療技術應用、大型醫療設備等醫療服務要素的準入制度,對全縣范圍內的衛生資源,包括醫療機構、床位、衛生人力、設備、經費等納入規劃,由衛生行政部門實施行業宏觀管理。二是進一步完善和實施醫療機構分類管理,用足用活廣東省中醫強省政策,加大對中醫政策傾斜力度,保證我縣中醫藥事業上一個新的臺階。
(三)加強中醫院內涵建設,加大機構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改革力度,積極推行單位內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運行機制。
(四)引導和鼓勵外資、社會資本的投入。對中醫藥發展所需資金堅持走市場化融資的路子,推行多渠道、多層次、多種形式籌集資金的方式;加強招商引資,吸引外資、風險資金、社會資金參與中醫醫療機構的興辦及中藥產業投資。
五、加強重點建設項目
項目是實施規劃的重要載體,是規劃的重要支撐。“十一五”期間,我縣必須加大中醫事業重點項目建設力度,積極爭取上級的資金支持,規劃建設一些基礎建設項目。“十一五”期間規劃建設項目有6個,計劃總投資3816萬元。
(一)在建項目:中醫院骨外科專科建設。項目總投資300萬元,“十一五”期間計劃投資150萬元。
(二)新開工項目:中醫院康復科建設。項目總投資100萬元,“十一五”期間計劃投資50萬元。
(三)預備項目:1.中醫院住院綜合樓,框架8層,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計劃總投資832萬元。2.馬市衛生院中醫綜合樓,框架3層,建筑面積500平方米,計劃總投資150萬元(含設備配套)。3.頓崗衛生院中醫綜合樓,框架3層,建筑面積500平方米,計劃總投資150萬元(含設備配套)。4.藥用枇杷生產加工項目,廠房建設600平方,配套生產設備,計劃總投資228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