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再生稻插秧的關鍵時期
我縣澄江鎮的種糧大戶們搶抓農時
紛紛組織農機開展插秧作業
奏響了一曲熱鬧的春耕交響曲
近年來
澄江鎮不斷探索“稻-再-油”輪作模式
根據當地氣候環境因素
通過篩選適合品種 攻克關鍵技術難題
推動規模經營 建設示范項目基地等措施
實現“一年獲三收,四季無閑田”
在該鎮善亨村的一處稻田里
兩臺插秧機正在來回地穿梭
伴隨著機械秧爪的上下跳動
一株株嫩綠的再生稻秧苗
被整齊均勻地插入田間
原本光亮如鏡的水田不一會兒就披上了一襲“綠裝”
林豐家庭農場負責人黃振林介紹
他去年開始種植再生稻
種了800多畝
效益還可以
今年也種了800多畝
種一次一年就能收兩季
晚稻的時候還不用插秧
既省時 省工 節約成本還增收
兩季的產量加起來畝產2000斤左右
澄江鎮今年繼續開展再生稻種植,推行“農戶+強鎮富村公司+企業”的土地資源流轉模式,由林豐家庭農場帶頭種植再生稻,全程機械化耕作,通過無人機防治、施肥、機插機收等機械化操作降低勞動力成本,還減少傳統水稻種植晚造翻土、育秧、插秧等環節,有效降低種植成本,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今年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還在善亨村用新型插秧機進行示范插秧。
據技術員鐘乘財介紹,再生稻的插秧機跟普通的插秧機不一樣,是寬窄行格式,插下去有寬有窄,寬的是36厘米,窄的是14厘米,有利于以后的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和光照等等,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專業的再生稻收割機,專業履帶收割機剛剛好從田間經過,這樣就不會把稻桿壓壞,有利于以后的生長。
據了解,今年澄江鎮計劃種植再生稻1000畝,早稻預計畝產600公斤。該鎮將緊盯“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目標,緊抓典型鎮村培育和粵贛省際廊道發展機遇,盤活土地,開展“稻-再-油”輪作、甜玉米等高附加值農業種植;用好閑置資產和東莞幫扶力量建成的鄉村振興車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店小二”服務推動招引項目的落地落實,助推澄江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