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鎮四村村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高質量發展,立足村情民情,大力推進水稻產業發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從幾年前的不足5萬元,到目前的48.42萬元,從經濟薄弱村向帶頭致富村發展,并示范帶動澄江鎮其他村發展水稻產業近1000畝。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枝”的戰略。四村村耕地資源較多,種植歷史悠久,但受交通不發達、勞動力外流等因素的影響,種植規模“小、散、碎”,大面積土地閑置,難以形成規模,村集體經濟增長困難。 為牢牢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四村村“兩委”干部緊緊圍繞村內實際,在鎮黨委的指導下,深入考察研究,認真謀劃,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契機,運用合作社精細化管理模式發展優質水稻種植產業。為提高水稻附加值,四村村積極探索發展“稻”路,選定適宜本村氣候的優質高山水稻品種,以“高山種植環境優、泉水灌溉無污染”為亮點,打響象征綠色、健康、優質的四村“生態米”品牌,助力水稻產業行穩致遠。 四村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堅持“支部引領、黨群共富”的發展思路。為打消村民“規模經營會不會損壞良田、辭工返鄉會不會沒有后路”等顧慮,四村村積極組織黨員干部深入田間地頭,通過發放政策宣傳手冊、面對面答疑解惑、講解發展水稻產業的效益等,讓村民從內心接受并積極參與到水稻產業建設中去,通過“支部引領、黨員示范、群眾參與”凝聚合力,推動流轉農戶分散土地650畝,讓村民“務工收租雙致富”的同時,實現水稻規模化、集約化種植,為打造優質水稻示范片奠定基礎。

進一步提高水稻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四村村主動用好鎮村黨校、人才驛站等資源,通過開展專題培訓、邀請農技特派員現場指導等,加速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水稻種植技術人員。同時,成立水稻產業指導小組,隨時隨地為水稻管理者提供技術支持,助力水稻“種成種好”,為四村“生態米”品牌建設提供品質保障。

在做優做強水稻種植的基礎上,四村村及時拓寬發展思路,通過鎮黨委“牽線搭橋”,與興澄強鎮富村農業公司達成合作,創新“黨支部+農戶+公司”利益聯結機制,即黨支部統籌、農戶管理、公司銷售,著力打通產銷鏈條。

四村村充分利用強鎮富村公司影響力優勢,通過企業號朋友圈、抖音平臺等開展多渠道宣傳,不斷提升四村“生態米”品牌知名度。同時,借助公司銷售資源優勢,通過“微店”“京東”等電商平臺、東莞塘廈農特產品門店、農產品展銷會等多種渠道,打通直銷展銷新路徑,助力四村“生態米”出鄉進城,從而實現“集體增富、農民增收、產業增效”三方共贏。2024年,四村“生態米”銷售收入為20.29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占比41.9%,帶動附近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30余名,同時為澄江鎮其他6個村發展水稻產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