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沈所鎮:打好“紅綠古”三色牌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近年來,沈所鎮立足“紅、綠、古”資源優勢,開發紅色資源,堅持綠色發展,做活古跡文章,以“三色”資源賦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大力發展優勢產業,打造特色文旅品牌,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盤活紅色資源 鑄就絢爛旅游篇章

  沈所的“紅色”代代賡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革命的圣火遍布沈所鎮,張文彬、李大林、溫盛湘、吳新民、全賡靖一大批熱血忠誠的革命志士曾在這里戰斗、生活過。留下了中共廣東省委粵北省委機關辦公舊址紅圍、中共廣東省委地下交通站日新小學、外營保衛戰遺址、風隊大隊藏軍洞等19處紅色革命遺址。

  為講好紅色革命故事,活化利用紅色資源,充分發揮紅色革命遺址的傳承作用,沈所鎮堅持把紅色文化作為旅游發展重點,謀劃實施華南敵后抗戰遺址群修繕項目,對鎮域內紅色革命遺址進行修繕陳展,形成了以紅圍為核心,以中共廣東省委地下交通站革命歷史陳列館、外營保衛戰遺址館、中共廣東省委干部自學班舊址冼屋圍等紅色革命遺址為外圍的“紅圍景區”,打造紅色文化亮麗名片。2023年,紅圍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圖片

  葉豐恒攝。

  與此同時,沈所鎮針對分布在各處的紅色景點,科學設計旅游線路,確立了紅色旅游的“三主”模式:即以紅圍為主導,以外營保衛戰故事為主題,以地下交通站日新小學、八一村革命歷史陳列館為主推,形成沈所鎮紅色旅游“串珠成鏈”的發展新格局。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研學旅行產業,鼓勵支持八一村成立外營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依托紅色革命遺址,融入主題研學,戶外拓展,充分發揮“紅色文化+旅游”價值,加快構建“紅色研學+生態觀光+民俗體驗+野外露營”全鏈條文旅產業發展路線,實現紅色旅游持續健康發展。

  圖片

  八一村黨支部書記鐘天福介紹,如今,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成立旅游公司,結合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紅色旅游研學線路,村里有了明顯的收益。目前公司總營業額28萬余元,服務研學學員近4500人次。村子也獲評廣東省鄉村研學旅行特色村。

  
發展綠色生態 打造綠色經濟新業態

  沈所的“綠色”沁人心脾--徜徉于沈所河畔,時見白鷺翩翩,或翱翔天際,盤旋舞韻;或輕步淺灘,覓食嬉水,繪就一幀幀濕地雅趣。

  此番勝景得益于沈所鎮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引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綠興鎮。

  如何讓綠色生態發展底色落地“生”金?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富民資本”?近年來,沈所鎮積極籌備一系列林業產業推進活動,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邁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生態資本”向“富民資本”轉化的實踐步伐。156.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2.32%的森林覆蓋率和38504.89畝的林地是沈所發展林下經濟的最大底氣。

  圖片

  沈所鎮始終將綠美沈所生態建設作為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要一環,在增綠、護綠、用綠等方面同向發力。目前典型村累計發動黨員干部、鄉賢、返鄉大學生、社會組織等546人次,組織開展植樹活動24場,投入資金97.75萬元,種植五角楓、黃花風鈴木、杜鵑花等各種類苗木5459株,建成“鄉賢林”“先鋒林”“巾幗林”等一批主題林15個。通過政策添綠,為推動構建沈所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打下了牢固基礎,使產業發展有底氣。

  產業多元,鄉村振興增活力。日前,沈所鎮群豐村竹林散養土雞基地開始部分投產,走進養殖基地,郁郁蔥蔥的竹林里傳來陣陣清脆的雞鳴聲,一只只毛色鮮亮、體態均勻的蘇禽土雞或悠或閑覓食,或追逐嬉戲,為這片竹林增添了幾分生機和活力。

  圖片

  “做散養雞,環境一定要好,沈所鎮優良的生態環境是我們選擇落地的原因之一?!敝窳稚B土雞土蛋基地負責人王國興表示,目前已完成建設10座雞舍大棚,投產蛋雞1萬余羽,待全部竣工投產,可實現年存欄土雞3.5萬羽,年產2100萬枚優質土雞蛋,直接銷售收入2800萬元/年。

  該項目的落地投產折射出沈所鎮在掘金林下經濟,探索生態資源價值實現方面成果初顯。沈所鎮相關負責人說,“接下來沈所鎮將以始興縣打造“三個10萬畝特色產業帶”為契機,盤活沈所資源,積極謀劃南方姜、桔柚、油茶、松茸等林下經濟產業,結合瑤族村30畝赤松茸產業基地,打造林下產業種植示范點,以點帶面帶動周邊村居深挖林下經濟發展潛力,形成沈北、八一、黃所、花山、南方、瑤族林下經濟示范帶,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p>

  圖片

  隨著眾多綠色新興產業項目的投產運營,沈所的“百千萬工程”展現出了蓬勃的生機與繁榮興旺的態勢。今年前三季度,沈所鎮地域生產總值3.19億元,同比增長1.5%,一季度在鎮域經濟考評一般鄉鎮類別中排名全市第四,位列“紅榜”,上半年排名全市第九。

  
激活人文古跡 活躍文化強勁力量

  沈所的“古色”悠遠流長--石下村位于沈所鎮東南面,擁有多項省級縣級文物,其中省級文物有1780年建的李氏宗祠、1855年建的棟護晴嵐圍樓,縣級以上文物有十八大門棋盤圍屋等面積共達3.6萬平方米。2012年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

  圍繞古色村怎么為鄉村振興發力的問題,沈所鎮傳承古遺址、古民俗、古文化,打造新形象,賦予新動能,實現新崛起。

  “我們非常注重村里的文化記憶,通過各種渠道梳理本村的村史、村情,幫助村莊講好故事,深入挖掘村落文化遺存和特色民俗傳統,以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歸屬感?!笔麓逯顫苫刚f,弘揚傳統文化,讓民風鄉風好起來。

  圖片

  近年來,沈所鎮充分依托石下古村落,創新“文化觀光型旅游開發模式”,通過“微改造、精提升”等措施,以石下村原始建筑景觀和人文風貌為核心吸引物,建筑景觀、名人故居以及遺址組成主要產品,向游客展示最傳統的民俗文化元素,大力打造石下村“古村落”亮麗名片,激發鄉村旅游活力。始興縣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暨張九齡宰相粉區域公共品牌創建啟動儀式在石下村圓滿舉辦。石下古村落也被評為新時代始興十景之一。

  沈所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陳玉林表示,石下村不但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還有豐富的生態綠色資源,包括“青龍山森林公園”、“古樹公園”、“鵝公咀”,而且本身具備了閑置房屋多、距離縣城近的有利條件,下一步沈所鎮將努力把石下村打造成為集特色餐飲、休閑娛樂、特色民宿、文化體驗、創意生活、寫生藝術于一體的多業態綜合旅游核心地,打造以古帶綠、以綠襯古、古綠互動的新型休閑鄉村旅游區。

  漫步石下古村落,思緒悠然,古風幽情悄然盈心。小徑蜿蜒,庭院幽邃,古巷老宅間,文化之韻悠長滲透,青磚斑駁,似歷史低語;綠苔濕滑,如歲月輕撫。有空,不妨來石下村走一走。

  沈所,一處匯聚紅綠古韻的勝地。這里,紅色精神代代相傳,綠色發展方興未艾,古色文化熠熠生輝。沈所因“綠”而秀美,因“古”而極富韻味,因“紅”而厚重。新時代新征程,沈所鎮將依托省委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契機,全力推動沈所“三色”文旅產業發展,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邁進。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