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始興:稻菇輪作 創新模式引領雙增收,打造綠色產業新篇章

  始興縣司前鎮積極探索產業發展和土地利用的新模式,以政府引導、公司運營、農戶種養、協調幫扶的模式,發展稻菇輪作生態循環產業化示范項目,帶動鎮村集體和農戶雙增收、打造司前特色產業,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共贏。

  圖片

  日前,司前鎮在黃牛洞億豐現代農業基地舉行了大球蓋菇種植啟動儀式,標志著該鎮稻菇輪作的土地利用新模式也正式開啟。活動邀請了廣東省科技特派員向前來觀摩種植的鎮村干部、農戶和合作單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現場講解種植技術。記者在現場看到,收完稻谷的稻田已經平整好,用木屑、稻稈培養的基質土正用來做大球蓋菇的生長土壤,農戶將培育好的大球蓋菇菌種種下去后,覆蓋了一層泥土,再鋪上稻草,搭建起塑料大棚,整個種植過程就完成了。

  

圖片

圖片

圖片

  韶關學院食品科學博士、廣東省科技特派員劉永吉告訴記者,從技術上來講,從菌種的培養、種植以及之后的出菇管理技術難度都不大,在始興當地非常適合推廣。“這個種植過程也比較簡單,特別適合我們這種山林多的,山地多的地方種植,比如水稻里收割之后,溫度稍微高一點的時候種下去,在25度的情況下,我們把這個菌絲給養好,種下去大概50天之后,溫度稍微低了,15度的時候出菇、收菇,春節前后一直到清明前后都會有出菇。這樣每畝出菇時間都比較長,產量有6000斤到8000斤,按照正常的市場價格,每畝它的收益平均有二萬元左右。”

  據了解,稻菇輪作即是水稻+大球蓋菇,這是一種“見縫插針”式的糧經輪作模式,通過廣東機電學院引進湖北省的水稻加大球蓋菇的輪作技術,在9月中下旬中稻成熟收割后開始平整土地,大量培育基質土,在10月種下菌種,鋪設棚膜,利用冬閑田生產大球蓋菇,來年4月出菇完成使命后的基質土作為有機肥料還田,為后茬水稻提供基肥,之后撤掉棚膜種植水稻,如此循環往復。

  圖片

  “雙百行動”高校駐縣服務隊副隊長萬益說,稻菇輪作技術已經得到了省里面的認可,他們希望結合司前鎮的資源稟賦,通過湖北省的水稻加大球蓋菇的輪作技術,把稻菇輪作生態循環產業化示范項目打造成全省的標桿示范。“稻菇輪作的優勢就是首先它可以把我們水稻田獲得的秸稈包括周邊的樹葉、花生殼都把它充分的氧氣肥料化,將我們種菇的成本降低。而大球蓋菇是無菌化種植,所要求的技術含量是非常低的,也稱為“懶漢”菇。通過稻菇輪作種出來的稻米,品種更好、更優,如果在司前鎮鋪開的話,我們非常有信心把這個打造成全省的標桿示范。”

  司前鎮強鎮富村公司作為此次項目的主體,也有信心帶動鎮村集體和農戶雙增收、打造司前特色產業和自主品牌項目,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共贏。

  圖片

  該鎮強鎮富村公司總經理李淑蘭說,他們去年已經成功試種了一畝大球蓋菇,對于該產業未來的發展是充滿了信心。“今年年初,我們計劃十畝的示范種植,我們水稻收了之后馬上投入菌菇的種植,我們相信有科技特派員、幫扶單位的支持,我們會把這個產業項目做好。”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