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寶藏小城始興:詩意新生的千年古縣

  “大宇啟鴻蒙,坤靈觸處通。化工無斧鑿,真境自玲瓏。”明代詩人楊國楨漫步始興山水時,曾以詩筆勾勒出這片土地的靈秀。南嶺蒼翠,墨江蜿蜒,始興縣如一顆鑲嵌在韶關山水間的琥珀,三國吳永安六年建縣至今,一千七百余年的歲月在這里孕育出獨特的嶺南氣韻。

  2f103e38fa859c873d332bc649d7106.jpg

  這里是“九齡故里”“中國圍樓之鄉”“中國生態康養勝地”,張九齡曾在此留下“日落青巖際,溪行綠筱邊”贊美始興的詩句,蘇軾、王陽明等人亦為其“玲瓏仙室”的妙境傾倒。當文人的墨香在墨江瀲滟的波光中氤氳,始興正以“文旅興縣”戰略,喚醒沉睡的古跡,激活文化的基因,在守護與創新中演繹一場詩意新生。

  

古建新生:青磚黛瓦間的復興密碼

元代詩人程文表游經始興時

慨嘆“何年仙斧鑿山開

滿室煙霞護古臺”

這穿越時空的追問

仿佛在始興的圍樓群中找到了回響

那些青磚墻基

歷經風雨仍如“仙斧鑿就”的古老建筑

藏著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智慧

  7692a83a9f7653c151ec0311d974759.jpg

始興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文物資源豐富

有眾多的文物古跡 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全縣共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2個

省級文保12個 市縣級文保43個

其他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共268處

這些經時光雕琢的文物

正從靜態遺產轉變為文化體驗場

圖片圖片

圖片

  始興縣深知“修舊如舊”不僅是對文物的保護傳承,更是文脈的延續近年來,始興縣加大對滿堂客家大圍、竹苞松茂圍樓、長安圍等重點圍樓修繕保護資金的投入,謀劃圍樓活化篇章,先后利用圍樓建設風度書房、文學館、體驗館等文旅項目,完成圍樓活化利用項目17個,長安圍入選2024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跡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圖片

圖片

  以節慶為媒、以活動為窗,舉辦系列圍樓文化宣傳活動,2024年策劃舉辦廣東(始興)圍樓文化旅游周系列活動、“百年圍樓國潮興生”時裝秀等29場文旅體系列活動,相關文章一個月內全網點擊量超6000萬次,活動視頻登上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向世界展示中國圍樓的獨特魅力。探索藝術鄉建路徑,堅持以文促旅,在周前古村舉辦“明月潮汐”音樂會、“古樹見證”集體婚禮等活動,開發婚紗外景拍攝、親子研學、戶外休閑露營等新業態。攜手廣州美術學院,以“在地化”設計喚醒周前村廢棄小學,打造集圖書館、民藝工坊、藝術民宿于一體的周前藝術公社,使之成為城鄉文化交融的“雙向驛站”。

羅壩長圍.jpg

  如今,圍樓IP已成為始興文旅的“流量密碼”,數據顯示,2024年圍樓主題活動帶動游客量激增,旅游收入同比增長達38.4%。如今,圍樓不僅是始興的文化地標,更成為各地游客“觸摸歷史、體驗文化”的打卡地。

  

生態康養:打造山水間的療愈新圖景

“ 天地真好奇,淵泉乃不冷。

清化與涼源,兩兩開異境。”

清代詩人鐘玉白的詩句

早已道破始興山水間的玄機

圖片

墨江蜿蜒 溫泉氤氳 濕地含翠

構成獨特的“生態療愈場”

從“江岸荒灘”“沉睡溫泉”到

“濕地畫廊”“康養勝地”的轉變

是始興依托“嶺南生態明珠”基底的創新實踐

更是“生態顏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生動詮釋

綠美縣城.jpg

聚焦生態景觀提質升級

始興縣在墨江流域建成200畝生態園

打造“一江碧水穿城過 兩岸青山入畫來”的景觀

通過修復防洪堤 種植濕地植物

建設慢行綠道和親水平臺

將昔日的河道灘涂蛻變為“城市綠肺”

落羽杉綠道.jpg

以慢行綠道串聯起活動廣場 觀景平臺與休閑區

讓游客既能近觀江面粼粼波光

又能遠眺群山如黛

實現了清代詩人何泰云

筆下“兩岸含煙渺 片帆載月浮”的詩意棲居

建成首年吸引生態游客超15萬人次

圖片

根據獨特山水與民族文化

打造深渡水瑤族鄉黃石清溪景區

修復溪流生態

建設魚鱗壩、生態公園

完善景區停車場、過水橋等設施

形成“清泉石上流 翠色掩幽徑”的獨特風光

開設露營業務 推出瑤鄉特色產品

全力提升游客的游玩內容和體驗

近兩年夏季接待游客近30萬人次

41968B49-08FD-4A47-8486-E62A9C3CEE56-20390-00001007BE20B05B.jpg

聚焦培育溫泉康養經濟

始興縣憑借豐富的溫泉資源和生態優勢

通過科學規劃將溫泉開發

從傳統低效轉向高端化、多元化發展

創新“點狀供地+政企合作”開發機制

探索全市首個溫泉主題點狀供地模式

圖片

圖片

推動快樂東方全域旅行度假村項目“拿地即開工”

從動工到開業不到3個月刷新“始興速度”

打造差異化定位

因地制宜將溫泉水引入田間泡池

為游客提供“溪谷聽泉、林下泡湯”的野奢體驗

著力培育發展“康養+民宿”文旅新業態

加快布局溫泉康養產業

引進一批溫泉康養項目

讓汩汩溫泉水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熱”動能

近兩年冬季旅客接待量近24萬人次


綠海文瀾:從生態秘境到文化出圈

明代詩人朱士賢曾寫下

“直上清虛府,先窺秘密門”描繪始興美景

而始興的全域旅游畫卷

也是從揭開自然與文化的“秘密”開始

始興縣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與厚重的歷史文脈

構建“生態打底、文化鑄魂”模式

繪就一幅“山水共融、文旅共生”的全域旅游新圖景

  騎行青山綠水間(鄧斌攝).jpg

“生態+”繪就山水共融新畫卷

始興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以生態為核心

建成自然博物館

開設負離子小道等沉浸式體驗線路

依托生態研學模式

年接待研學團隊超30批次

讓“看山看水”升級為“知山知水”

  環車八嶺騎行活動照片.jpg

全長22公里的

“最美鄉村公路”落羽杉景觀大道

串聯城南油菜花基地 沈所紅圍等景點

春可賞新綠 冬可品紅韻

成為自駕與騎行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

2024年環車八嶺騎行活動

吸引千名中外騎手穿越其間

帶動沿線民宿入住率提升40%

  落羽杉綠道.jpg

“九齡故里?百里畫廊”線路入選

嶺南首批民族特色旅游精品線路

串聯多個核心景點

以一條路激活一串景

形成“山水觀光-文化體驗-康養度假”的產品閉環

2024年

始興縣接待游客突破45萬人次

旅游綜合收入達5.07億元

圖片

圖片

  “文化+”奏響古今對話新樂章。始興縣深挖“九齡故里”文化富礦,以“盛唐名相+客家圍樓+詩歌文學”構建獨特IP矩陣。整合隘子鎮石頭塘村的故居祠堂、千年古道、桂山書院等旅游資源,推出“宰相粉制作”“九齡詩詞吟誦”等沉浸式項目,讓游客在石徑漫步中感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千古絕唱。文學與影視亦成為始興破圈的“文化雙翼”,連續11屆的“生態文學大賽”讓全國作家聚焦始興,首屆張九齡詩詞獎的落地,則吸引著全國詩人以詩會友。《仙女鳥飛過的夏天》《外來媳婦本地郎》《救命!是九齡大人》等影視作品取景始興,帶動“跟著電影去旅行”熱潮,文化“軟實力”正轉化為旅游“硬支撐”,2024年暑期游客量同比增長35%。

車八嶺林海萬木爭春.jpg

  遙望始興城,墨江之水悠悠東流,圍樓之影靜靜佇立。從滿堂客家大圍的青磚黛瓦到車八嶺的郁郁林海,從深渡水瑤族鄉的篝火歌舞到墨江生態園的水光山色,這片孕育了“嶺南第一人”張九齡的土地正于不斷探索中書寫著“始終興旺地”的新篇。始興縣將堅持“文旅興縣”發展思路,進一步釋放“文化+生態+旅游”潛力,優化文旅服務設施、深化產業融合發展,挖掘特色文旅資源,打造為宜業宜游的“詩意棲居地”。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