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廣東省最大的香菇生產基地--始興縣隘子鎮滿堂村香菇種植產業基地里,占地上百畝的一座座香菇大棚依次排開,蔚為壯觀。
走進大棚,里面搭著比人高的鋼結構架子,這些架子有6層,每層都擺放著菌棒,整齊又立體。隨著氣溫逐漸回升,菌棒上一朵朵圓潤飽滿的香菇探出“小腦袋”,陣陣香菇的清香撲面而來。
賴金艷/攝
“天氣一暖,香菇長得快,今天上午,我們要把附近這幾個大棚的香菇都采下來,裝車發出去。”菇棚里,基地負責人官鈺和菇農們穿梭在大棚里,熟練地采收香菇,呈現出一派熱鬧的景象。
始興縣生態環境優越,是韶關市首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7.74%,活立木總蓄積量1437萬立方米。豐富的森林資源為各類優質特產山珍提供了極好的生長環境和生產條件。香菇,就是始興縣久負盛名的山珍特產之一,是“粵北香菇”的正宗代表。
始興栽培香菇歷史悠久,清光緒三十三年《始興縣鄉土志》記載“始興菇民在大山中將‘楓樹、圓樹、構樹伐之,置于山中,以刀間劈之,寸木受霜雪,越年出香菇’。”隘子鎮就是始興香菇的主產區,當地村民靠山吃山,基本以香菇種植為主。
近年來,始興縣立足實際,按照“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農業產業建設思路,在隘子鎮大力發展香菇主導產業,于2018年在隘子鎮滿堂村搭建標準育菌棚、產菌棚、加工車間等,建立香菇種植基地,推動優勢農產品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致富。
“香菇基地是2018年投資建廠,2019年就正式出菇。發展至今,已經有38個菇棚和一個標準棚(由6個菇棚組成的),年產香菇菌棒300萬棒,年產鮮菇800萬斤。”基地負責人官鈺介紹。
由于香菇種植受菌種、環境等不同因素制約,要確保產量和質量的穩定,就必須實施標準化生產。近年來,基地不斷引進國內先進食用菌數控系統,建成了食用菌環境智能控制生產流水線,建立了從菌種管理到出產香菇的完備生產體系,同時,還配套了香菇保鮮冷庫、自動噴淋系統和其他基礎設施,實現了食用菌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生產,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賴金艷/攝
“比如這套自動噴淋系統,它能自動監測大棚里的濕度,當監測數據低于香菇所需時,它就會自動開啟,有效保證大棚里的溫度和濕度。”上午11點半,太陽越發耀眼,溫度開始升高,濕度降低。此時,所有大棚的自動噴淋系統被開啟,開始不斷向菌棒噴水。基地負責人官鈺指著正在噴水的大棚,向記者介紹道,要想香菇出得快,保證產量,菌棚溫度和濕度要保證。
而在菌種培育方面,基地也實現了自動攪拌、自動裝袋、連續滅菌、無菌接種等生產工序流水作業,“現在一年四季都能育菌棒,一年四季可以出菇,一個大棚的菌棒產量有一萬多袋,6個月輪換一次,因此產量比剛建基地時翻了好幾番,年產值也達到了3000萬元。”官鈺說。
隨著香菇產業的發展,目前,香菇基地還輻射帶動周邊農戶進行食用菌生產種植,與農戶建立了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和“代種代銷”形式,由公司組織當地菌農,統一進行種植計劃安排、統一進行菇棒菌種培育、統一進行農事生產活動管理,并按統一標準進行統購統銷。通過發展統購統銷以及雇用當地勞動力開展生產活動,不僅解決了當地勞動力就近就業問題,還帶動了當地農民致富。
今后,始興縣還將繼續圍繞香菇產業做文章,從精深加工著手,不斷延伸香菇產業效益,讓“小小香菇”支撐鄉村振興夢。“一是繼續支持香菇生產基地擴大經營規模,在鞏固鮮香菇和干香菇直接銷售的同時,加大對香菇副食品深加工產業的支持力度,盡快在香菇罐頭、即食食品等加工上取得突破,開辟新的客源市場,提升產品附加值。二是規劃建設相關產業園,將隘子鎮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化粉生產和香菇產業鏈接起來,建立新型經營方式,促進兩個產業規模化經營,帶動村民增產增收,有力助推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韶關市交運局駐隘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王新華說,他們也將進一步加大對香菇產業的資金和技術扶持力度,通過科技特派員下鄉、與科研機構開展研發合作、引進先進生產加工技術等方面,將香菇產業線拉長。
官正旺/攝
“今年的方向已經定下來了,就往深加工這方面走,我們已經和中研生物的吳教授達成了合作意向,正在做香菇醬、香菇脆系列的產品,同時共同研發更多的新品種。目前,除了香菇,我們還新種植了靈芝、赤松茸和黑皮雞樅菌,并開始形成規模。”官鈺信心滿滿,未來,他們要在鞏固香菇生產、增加品種種植的同時,加大對食用菌副食品深加工產業的投入,盡快形成產業規模化、標準化,讓這個產業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