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始興縣政協《始興文史》編委會人員在走訪拍攝系列叢書《始興文史?走遍始興》隘子卷相關照片的時候,在隘子鎮石井村一處深山中意外發現一塊古寺廟碑石和寺廟遺址,碑石保存完好,寺已無頂,唯有部分寺身尚存,為磚石結構。
發現碑石和遺址位于大山深處
日前,記者跟隨相關工作人員前往該處山林看到,在一處山體的半山處,立著一塊碑石,碑石麻石質地,半截被山石掩埋,周邊樹木雜草叢生,上首清晰可見“吉祥寺復興碑”六個字。
圖說:碑石上清晰可見刻有“吉祥寺復興碑”六個字
“三十多年前,我曾在這里發現有一塊碑,但因為還小不知道碑石的年代背景和淵源,沒有認真去了解。后來的時間里,幾次上山尋找,就再也沒看到過。”碑石發現者之一、當地村民杜其榮向記者介紹,這次是在7月11日那天,《始興文史》編委會人員官見全和鄧斌兩位同志找到他,想再上山看看能不能找到。
官見全說,自己曾在《始興縣志》和《南雄府志》上查閱到,始興隘子鎮有座建于宋朝的吉祥寺,但具體在哪個地方一直都不確定。因此在編撰《始興文史?走遍始興》隘子卷的時候,他們找到了當地村民杜其榮,試圖尋找該寺廟遺址。
當時,他們首先來到隘子鎮石井村的一座深山老林中,看到了當地民間一直口口相傳的寺廟遺址。數天后記者在現場看到,遺址坐落在群山之中,山門依稀可辨,尚存門柱石立于其間;往里走,是一排房屋殘存墻體,預測有七百平方以上,有一定規模。站在遺址內,遙望天空,天空混沌,充滿滄桑感。
圖說:吉祥寺遺址,殘存墻體顯示該寺廟有一定規模
在找到寺廟遺址后,官見全等人繼續在山中搜尋,走了好幾圈,最后在距離寺廟遺址下方大概百米左右,驚喜地發現了“吉祥寺復興碑”,這塊碑石半截被山石樹葉掩埋,露出的部分還被芒草蓋住,極難發現。
圖說:山門依稀可辨,有門柱石立于其間
記者翻閱《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和明朝嘉靖版《始興縣志》發現,書中記載:吉祥寺位于清化上水(今為隘子鎮),宋建,元廢,明成化辛丑(公元1481年),僧人明珍重興。之后,隨著時代變遷,吉祥寺湮沒于歲月,只存在于古籍文獻中。
上報將進一步查證寺廟興廢歷史
在發現碑石和寺廟遺址后,官見全、鄧斌、杜其榮等人當即上報始興縣博物館。“7月11號那天找到的碑石,當時我看到碑石上面寫著吉祥寺復興碑幾個字,我意識到這個是古代文物,當場我就打電話給博物館的鐘旭館長,跟他聯系報告了這個事情。”官見全說。
在接到他們的信息后,始興縣博物館高度重視,積極向縣文廣旅體局申請了相關經費,計劃將碑石運往博物館進行進一步研究考證。
7月24日,當地組織相關人員對“吉祥寺復興碑”進行清理挖掘;7月26日上午,碑石被送往始興縣博物館。經博物館工作人員測量,碑石高150厘米、寬68厘米、厚10厘米。碑身基本保存完好,正面陰刻書文,較為清晰,其中碑首清楚地刻著“吉祥寺復興碑”六個字,左邊刻有“道光三年十二月”字樣(公元1823年),再下面則為記錄吉祥寺復興過程與捐款者名錄的文字。
圖說:當地組織人員對碑石進行挖掘
“吉祥寺復興碑的發現,讓實物和文字記載有了互相印證,我們確定了始興隘子鎮歷史上確有吉祥寺。”官見全表示,但具體情況還有待文物部門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考證。
始興縣博物館副館長何佶倍向記者表示,相關史料只記載到吉祥寺于明朝成化年間進行了重修,但在接收到的碑石上則刻有道光三年十二月的字樣。因此,接下來他們會組織人員整理碑石上的文字信息,并進行詳細研究查證,理清出吉祥寺的歷史沿革。
目前,這座被稱作吉祥寺的古寺廟,其歷史沿革為何?有何價值?將有待始興縣文物部門進一步考證。
而對于群眾發現相關文物主動上報的行為,始興縣文物部門也給與了積極肯定,表示將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