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一座飄蕩紅色書香的城中古樓——探訪始興縣水云樓街

 

在始興縣城有這么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卻是一件遺傳六百多年的古舊建筑。

該縣太平鎮紅旗路上,匆匆而過的人們甚少向這路口瞥一眼,偶有行人走進,卻幾乎都是巷子里的居民。街口的綠色植物將喧囂“過濾”,留下一片安寧。老街和居住于此的老人一樣,他們身上有歲月留下的痕跡,面容平靜而滄桑,心里埋藏了千百個故事等著你慢慢發掘、細細品讀。

屹立六百多載

“這條街叫水云樓街,得名于距今670多年前建成的水云樓。”在始興縣史志辦主任單小紅的指引下,記者一行走進了這條老街,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水云樓。

只見該樓共兩層,樓高約10米。一層兩面墻體由鵝卵石鋪砌,無過多建筑,供人車通行。東側有紅砂巖鋪砌的階梯登樓。二層外墻由青磚砌成,石匾歷經歲月風蝕,已看不到任何字跡。其整體外觀如同牌坊,與韶關市區的風采樓相似。

始興縣志中對于水云樓的記載十分簡單,除了建成年份為明朝初年、清康熙年間曾重修之外,難以查詢到更多信息。近年來,單小紅通過多方走訪、查閱大量史料,慢慢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據張氏族譜記載,始興頓崗周所下張有一支在600多年前遷到縣城。水云樓正是由頓崗周所的一位張姓船老板所建,原名‘永錫坊’。”單小紅介紹說。“永錫坊”依墨江而建,“錫”通假“賜”,意為“永遠的恩賜”,表達了張老板希望上天保佑其家族航運暢通、事業興盛的美好愿望。附近人們覺得永錫坊依水而建,外形如同云中之樓,民間便給它起了個頗有詩意的名字“水云樓”。

水云樓坐南朝北,二層南邊設神龕,供奉著關公。建成后,張老板在旁邊建房定居下來。其后人也在兩旁建了不少房子居住,形成一條街道,就是現在的“水云樓街”。水云樓街最初的居民全部姓張也正是這個緣故。

或許是歷史過于悠久,時代更迭變遷,水云樓的故事也在歷史洪流中悄悄起了變化。在附近老居民的記憶中,這座廟宇叫做“文昌樓”。83歲高齡老人聶定霞是張家媳婦,正在水云樓下乘涼的她告訴記者,她年輕時候這里還非常熱鬧,經常有人前來祈福。

在水云樓旁出生長大的何衍霖已經78歲高齡,有些耳背,在老伴的大聲“翻譯”下與記者交流。他說,之所以叫做“文昌樓”,是因為里面供奉著文昌老爺。昔日香火很旺,逢年過節更是熱鬧非凡,甚至還有舞龍舞獅。打更的“阿古(諧音)大爺”也在文昌廟里“值班”。無論何種說法,都表明這是一座供人們拜祭祈福的廟宇。

走出革命先輩

水云樓吸引了人氣,水云樓街逐漸繁華。到清朝乾隆年間,這條3米見寬、長200多米的街道達到鼎盛。1926年11月,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遷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到武漢。宋慶齡、譚延闿、孫科等1000多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從廣州出發,途經水云樓街一路北上。此外,始興革命前輩張光第也是在這里誕生。

據單小紅介紹,張光第于1893年11月27日生于水云樓街,是“張姓船老板”的后裔,自幼喜歡文學,擅長寫詩。1915年考入縣立始興中學甲班。1922年1月至3月,張光第在廣州參加中共廣東支部主辦的宣講員養成所學習班,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期間,加入了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

張光第結業回到始興,先后在小學任教,在縣城創辦進步青年組織“新興社”,出版《始興青年》雜志,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到馬市澇洲水開展農民運動。1936年4月,張光第回到張發奎的家鄉矮嶺開辦風度學校,并任該校首任校長。1936年夏,張光第主持創辦了“烏鴉藝文社”。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全國掀起抗日高潮,始興進步人士發起成立“抗敵后援會”,推舉張光第任會長。

當中共始興縣委成立后,張光第立即提出入黨申請。時任省委書記張文彬認為張光第作為一個黨外的布爾什維克,作用會更大些,工作更方便些,等到需要吸收他入黨時再考慮。張光第十分贊同,并表示日后要更努力為黨工作。

1945年7月,風度大隊攻占始興縣城。次月,張光第被國民黨一八七師軟禁勸降,他斷然拒絕,國民黨當局以“危害民國”罪判死刑。1945年10月14日,張光第被國民黨當局押赴縣城西郊刑場,英勇就義,時年52歲。

如今,位于水云樓街的張光第故居保留較為完整,磚瓦梁木結構的平房,建筑面積約80平方米。這里也是進步組織“三五書屋”、抗日組織“始興青年歃血團”等進步團體的所在地。

留存歷史文脈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云樓街周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向這老街蔓延、滲透。現在的水云樓內,原本供奉菩薩的場景、格局早已不復存在。原本采用鵝卵石鋪砌的200米街道上覆蓋了一層水泥路面,偶有一小塊破損路面上露出了鵝卵石的“真容”。

2015年,始興縣提出主攻“三區建設”,在城區建設中特別提出了“要充分體現城市傳統風格風貌,使其成為見證始興發展史的‘幸存者’”。前不久,由始興縣領導、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調研組,走進包括水云樓街在內的舊城歷史街區實地查看,并就這些“始興記憶”如何修復和開發利用展開了討論。

“相信政府通過對水云樓街的修復、保護,會讓這條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老街煥發新生,也讓后人能夠直觀地了解老街的歷史文化以及始興的革命歷史。”單小紅說。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