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殘疾人張錫桶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十多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始興縣頓崗鎮周所村的張錫桶成為了殘疾人。2015年,張錫桶參加韶關市殘聯組織的種植培訓班,找到了人生的希望,開始奮發圖強,從一個靠政府和村民救濟的貧困戶,到如今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種植大戶。張錫桶身殘志堅的故事傳開后,激起了當地農民一波創業熱情。

培訓班點燃希望

“我在醫院住了39天,面對不能動彈的雙腳,高昂的治療費,絕望至極,幾次欲跳樓都被母親和愛人含淚攔下,后來又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導致頸部嚴重彎曲,走路只能低頭看地,俯視范圍不足2米……”回想起當時的經歷,張錫桶的眼睛流露出一絲痛苦。

因家境貧窮,張錫桶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了。從那時起,張錫桶就做起了小生意,擺地攤、開修理店……直到那場車禍讓他成為了殘疾人。因此,張錫桶消沉了十多年。直到2015年,他參加韶關市殘聯組織的種植學習培訓班。一個星期下來,他的筆記就記滿了厚厚一本。授課的凌老師被張錫桶的認真和執著感動了,還邀請他到自己的種植基地實地學習。

學成歸來后,張錫桶想要自己創業。要創業,資金是首要難題。張錫桶開始四處借錢,多方籌集到6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張錫桶創業的消息傳開后,凌老師親自來到始興為他規劃種植基地,幫他培育所需菌種。鎮村干部主動上門了解情況,為張錫桶提供免費的種植場地,還幫他聯系工人,解決他的后顧之憂。在大家的幫助下,不到半個月,張錫桶的蘑菇種植基地就建成投產。當年,基地產出的“猴頭菇”一上市就供不應求,銷售前景一片大好。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6間嶄新的蘑菇房是政府幫扶籌建的,還有農技員定期前來基地進行指導,發展種植就是我脫貧致富的希望。”張錫桶說,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清掃菇房、查看靈芝菌種、給蘭花澆水。目前菌包存活率很高,預計每天能采摘上百斤,再加上靈芝和蘭花種植成品相繼上市,相信以后的產量和產值很可觀。

創業不到兩年,張錫桶從當初的1間蘑菇房,到現在的6間,從當初一兩個蘑菇品種擴展到十余個品種,從200個菌包增加到3000多包,還增加了新的靈芝菌種500多包。同時,帶動了3家貧困戶培育蘑菇菌種1000多包。他的蘭花種植也頗具特色,品種齊全,枝繁葉茂,現已發展到2000多盆。

張錫桶種植的菇長勢良好,菌絲密實粗壯,菇蓋肉質肥厚,吸引了眾多采購商前來訂購,并與他簽訂了長期采購合同。“只要是村里想搞蘑菇種植的農戶,張錫桶都會無條件的提供技術和場地支持,如果市場價格不佳,他還會以保底的價格收購,以保證貧困戶的收入”,村干部表示,張錫桶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為了幫助村民發展蘑菇種植,他每天都會主動聯系村里的蘑菇種植戶,及時解決他們技術上的難題,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回顧兩年多的創業歷程,張錫桶坦言,是自己的執著和政府的幫扶讓他走到了今天。他說,只要自己有夢想,哪怕是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要堅持到底。相信自己,相信政府,大家一條心,就一定能脫貧致富。

精準扶貧顯成效

今年,當張錫桶尋思著擴大種植規模的時候,周所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韶關市國稅局劉小華聽說了他的事情,主動找上門,經考察審核后,很快送來了10萬元的免息貸款。劉小華介紹,今年,始興縣實施精準扶貧,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不僅有無息貸款優惠政策,還為農戶聯系相關農業部門,提供免費的技術支持。有了政府托底,村民們干勁十足。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張錫桶的影響下,周所村創新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創建了始興縣順心種養專業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科技”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以服務貧困戶、致富農村為目標,吸納貧困戶積極參與,實施幫扶資金入股,貧困戶分享產業收益紅利,有效盤活了扶貧資金,實現了扶貧資金收益最大化,解決了農村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的問題,助力精準扶貧。

據了解,目前合作社有社員已有60人,其中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50人,占合作社總人數的83%。還發展了光伏發電、郎時生態觀光農業園、雅蘭居蘭花培育基地、竹林同慶圍樓民宿等精準扶貧產業基地,精準幫扶的成效日益凸顯。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