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鹿洞家風”源遠流長

“鵝湖世澤,鹿洞家風”。

在始興縣太平鎮總甫村,有一座深藏不露的家祠——朱文公家祠。在兩百年的光陰里,它書香世守,詩禮傳芳,紀念著朱氏所敬仰的祖先——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代表人物朱熹。

朱熹生于1130年,號紫陽先生,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也是理學的集大成者。經歷了200多年風雨變化,走進朱文公家祠,至今仍能窺見一個家族蜚聲鄉里、崇文重教的家風。

清代家祠書香世家

青磚黛瓦,坐東北向西南,眼前古樸而肅穆的朱文公家祠建成于清朝嘉慶十九年(1814年)。在2012年,騎行至此的始興縣實驗小學教師肖松華,無意中走近了它的一磚一瓦,慨嘆之余與其結下了“忘年之交”,潛心展開了關于家祠、村落的研究。

在肖松華一行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了朱文公家祠。映入眼簾的是門上方鑲嵌的一塊石匾,匾上陽刻著“朱文公家祠”五個大字,堂聯為“鵝湖世澤,鹿洞家風”,彰顯著家祠的威嚴。“這副堂聯,源于朱熹曾在江西廬山的白鹿書院講學,后來又建了紫陽鵝湖書院,所以‘鵝湖世澤,鹿洞家風’,也是后人希望崇文重教、耕讀傳家的氛圍代代相傳。”肖松華說道。

同行的始興縣史志辦主任單小紅介紹,別出心裁的還有家祠的建筑造型,遠遠看去,廡殿頂式的家祠整體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走到家祠旁側,只見家祠有三個棟水,一棟比一棟高,每棟的檐角用石灰塑出抽象的龍形,與屋脊上的黃色琉璃球相輝映,有“龍鳳朝陽”之意。

站在由三塊方形麻石支起的大門前,可見兩根高大的八角形石柱支撐著瓦梁,瓦梁銜接處為斗拱型,層層放大,形成倒錐形,做工精巧。

進門后是前廳,是家祠里最小的廳。廳內由四根圓木柱支撐,貼近瓦面處全部用木板扣頂,還漆上朱紅色。前廳前面是一個天井,天井的中央用鵝卵石鋪成。

中廳與天井處用青磚砌了兩個四方形水池,水池里的水是從外面引入的。肖松華介紹,這叫腰帶水。“腰帶水,就是以腰帶水,來水就來財。水池的底是斜坡狀,這樣水池里就常年都有積水,寓意有截就有結,有積就有蓄。

《朱子家訓》傳遞哲理

環顧天井四周,只見四扇門上都有門楣,分別寫著:務本、篤親、椒馨、葦敦。肖松華介紹,每個門楣后都有一個典故。

“務本,源于《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務本,意思是說,朱家弟子,應該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只要根本建立了,那么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他說道。

篤親則源于《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五年》,“篤親念故,無所遺棄。”“篤是絕對、深厚的意思。親是指親情。意思是說,朱家弟子,應該全心全意地愛自己的親人。”肖松華說。

而椒馨,語出《詩·周頌·載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原意是說花椒的香氣能散布得很遠,聞后能使人們平安長壽。引申到做人也是一樣。

葦敦,源于《詩經·大雅·生民之什》中《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在這里,敦(音團),是聚貌的意思。“典故的原意是路旁的蘆葦要叢生地長一塊,別讓牛羊腳踏葦地。由此告誡朱家弟子,要精誠團結,還要實踐躬行。”他介紹。

除了門楣,被附在中廳屏風上的家訓,同樣句句金言。“君子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兄之所貴者,友也。弟之所貴者,恭也。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貴者,柔也。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于我,我必遠之……”立足于此,品讀其間,如小溪之細流,緩緩匯入心田。

“朱熹著作眾多,《朱子家訓》是他關于治家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全篇300多字,精煉地涵蓋了個人在家庭和社會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文句工整對仗,言辭清晰流暢,有很強的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肖松華說道,“教”而無“訓”,然自訓于心,就是朱文公“家訓”的最高境界!

“教”而無“訓”詩禮傳芳

來到設有家祠神龕的后廳,只見神龕前,鑲嵌著木板,木板上雕著祥云、游龍、飛鳳,中間是一輪火紅的太陽,寓含龍鳳朝陽之意。神龕有一塊匾額,寫著“沛國堂”三個字。

神龕還懸掛著文公遺像,相框的兩邊擺放著木字牌,左邊的為“左昭”,右邊的為“右穆”。“昭穆是我國古代的宗法制度,在這里是指家祠的輩次排列。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稱左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稱右穆。”肖松華說道。

關于“沛國堂”的堂號來歷,還有這么個說法:沛國朱氏,開基始祖為肇姓大始祖邾夷鴻之子朱秺。朱秺早年隨父徙隱于魯國沛邑,后任齊國大夫。后徙居相邑,從此邾的后裔在相邑定居。由于邾夷鴻逃隱沛郡,而朱秺徙居的相邑后來又成為沛國的郡治,而后,漢魏之沛國相縣朱氏大興,朱姓后裔以沛國為朱姓的發源地,隋唐之后又把沛國認作朱姓的主要郡望,故“沛國堂”成為朱氏堂號,距今已有2440多年。

為了不忘祖先、不忘故土、不忘根源,如今的朱文公家祠不僅保留著堂號的匾額,還以一對對堂聯、楹聯、門聯,將姓氏的來源、發祥地、祖先的居住地、名諱字號、官位以及祖先的嘉行懿事等藝術再現,讓人駐足品讀,便知此家族姓什么,祖籍在何處及其族姓特征、代表人物、歷史典故等。后廳后柱聯為“沛國宗系源流遠,紫陽子孫世澤長”,神龕聯為“光先啟后承祖德,訓子培孫傳家風”……

1983年,為更好地維護朱文公家祠,傳承良好家風,跨越了廣東、湖南、江西3省的理事會由此成立。今年66歲的朱德萬是理事會副會長,親力親為打理家祠,聯系宗親開展活動。“這個家祠是我們老祖宗親手建起來的,古時候就開辦了學堂,1949年到1992年變成學校,之后在旁邊建了教學大樓,這里就空出來了,要是沒人管,它就會倒塌,所以我們要成立理事會來維護它。”

目前,理事會已覆蓋了3省10縣共3萬多成員,共同捐資修繕家祠,維系血濃于水的親情。朱德萬說,自己也曾在家祠念完了小學,課堂的啟蒙,童年的時光,都記憶猶新,那“教”而無“訓”的家訓,也浸染在他們的骨子里,鞭策著他們在快速發展的社會里,保留文化存根,崇文向善做事做人。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