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始興縣太平鎮北山,到處是郁郁蔥蔥的竹林,在一般人眼中,這只是一片美麗的竹海。而返鄉創業的聶福馬,卻從這片竹子中看到了蓬勃的生態商機,并由此創立了自己的“竹酒”事業。
昨日,記者跟隨聶福馬來到山上,走進郁郁蔥蔥的竹林,一根根筆直的楠竹直沖云霄,細細一看,有的楠竹上還標著記號。微風拂過,空氣中除了竹子特有的清香外,還有一縷淡淡的酒香。只見聶福馬熟練地將一根碗口粗的楠竹砍倒,把做有記號的竹節一個個單獨鋸開,敲開竹節蓋,瞬間酒香四溢,沁人心脾,一線清澈橙黃的液體從中汩汩流出。
聶福馬介紹,他是采用高壓微創技術將60度原酒注入幼竹竹腔,讓酒在竹腔中發酵,釋放酒中甲醇等有害成份,并從竹中吸收大量天然營養物質,擁有了多種人體必需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酒在活竹內腔發酵循環最后只剩40多度。
多年來,聶福馬一直在東莞打工,因為心里牽掛家鄉,于是在2014年,他懷揣著8萬元的積蓄回鄉創業。聶福馬的家鄉始興縣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當地的綠色生態環境吸引了大批外商和游客,聶福馬認為,生態本身就是一筆隱藏的財富,但是要如何將這財富挖掘出來呢,經過多番調查研究,最終,他鎖定了北山的竹子,“北山不僅楠竹資源豐富,而且空氣清新,環境無任何污染,村民也熱情好客,”聶福馬說。
聶福馬表示,創業初期困難很多,也失敗了很多次。他多次前往外省學習,再加上不斷的摸索,3個月后才試驗成功。“首先是竹子的選擇有講究,生長期在一年左右、碗口粗的竹子最合適,一根竹子最多只能灌注3節,我一開始沒經驗,灌注過多,結果把竹子給醉死了。”
通過反復的試驗、改進,聶福馬的竹酒正式研發成功。他承包了2000多畝竹林,開始大規模生產,并且四處奔走,將竹酒免費送給大家品嘗,努力開拓竹酒市場。今年上半年,竹酒上市后即收獲了眾多珠三角和江西等地的訂單,特別是8月份,銷售額達到了1500箱9000節。
聶福馬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根楠竹,不經過任何加工,只能賣十幾塊錢,經過粗加工可以增值幾十倍,而一根竹子“種”上3節酒,一節售價168元,其身價相當于原來的數百倍,扣除成本后仍有相當高的利潤,剩余的竹料還可以拿去深加工,制作成竹筷、竹碗、竹杯等。
太平鎮北山片區是革命老區,擁有竹林10萬多畝,楠竹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受各種因素影響,楠竹開發一直相對滯后。這是當地竹酒第一次出山面向世人展示她的香醇,眾多品酒人的好評,也讓當地政府和群眾信心大增。
據悉,近年來,始興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生態發展戰略,太平鎮更是結合自身實際,依托北山豐富的毛竹資源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將竹產業作為“一鎮一品”產業進行重點打造,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加大資金投入,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有望建成北山50里楠竹觀光長廊,將北山竹產業建設成為促進老區人民增收致富、帶動區域休閑旅游業發展的龍頭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