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扶”出一片新天地

貧困戶養鴨致富(鄧斌/攝)

 

“出行有路燈,娛樂休閑有廣場,特色種養讓村民錢包鼓了起來,村里還挖掘生態資源優勢搞起了全域旅游……”說起村里今年扶貧開發的變化,始興縣羅壩鎮河渡村黨委書記朱定笙頭頭是道,他說,正是因為村里堅持走“造血式”扶貧的路子,精準施策,才有了扶貧開發的快速推進。

“扶貧讓我重新燃起希望”

河渡村是市農業局、市農信聯社幫扶的相對貧困村,位于羅壩鎮西部,共有農戶187戶748人,貧困戶20戶59人。2015年村集體收入約2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84元。

今年5月,駐村工作隊入駐以來,在隊長兼第一書記袁永光的帶領下,迅速落實各項精準扶貧工作,細化幫扶措施,量身定制脫貧計劃。及時聽取鎮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貧困戶意見和建議,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科學制定了村三年幫扶規劃、年度計劃,明確具體的幫扶項目和目標。

袁永光介紹,工作隊摒棄等靠要思想,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動員行業協會和企業等社會力量,先后籌集了30多萬元資金,快速啟動實施了一批公共服務項目和貧困戶脫貧項目,讓村民特別是貧困戶感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幫扶成效。其中,建設廣場僅用時30天,安裝路燈用時3天。

“現在生活有了希望,我都可以丟掉拐杖開車滿山跑了,”貧困戶鄧明東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在鄧明東的果園里,記者看到,新搭建起來的雞舍足足有120平方米,鄧明東說,自從自己受傷導致部分肢體癱瘓后,就一直意志消沉,走路都得靠拐杖,家里母親和祖母年老體弱多病,只有妻子一個勞動力。工作隊提供的第一批500只雞苗,讓鄧明東有了1.8萬元的收入,他用這筆錢買了1200只雞苗擴大養殖。

“是袁書記他們一直鼓勵我,幫助我,給我雞苗和飼料,還幫我建起了雞舍,讓我的生活再次充滿了希望。”現在,鄧明東每天都在果園和雞舍忙碌著,跟著科技人員學習養雞和果樹管理的知識,過上了勤勞致富的生活。

村民走進新天地

在村民賴吉路的家,遠遠就可以聽見一群鴨子的叫聲。駐村工作隊利用賴吉路家現有魚塘的優勢,幫助他清理魚塘淤泥,發放了500只鴨苗發展養殖,還開發了3分稻田,發放400尾魚苗作為禾花魚養殖的一個試點。到了豐收的季節,又幫忙聯系解決銷路問題,將鴨子和魚成功賣出。

賴吉路患有肢體四級殘疾,可是他卻無比開朗,他笑著說:“現在我開始養第二批、第三批鴨子了,都是買家直接下單,我只管放心地大膽養。” 賴吉路表示,只要自己與大家一起努力,不辜負工作隊的期望,“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安靜了許久的河渡村正在慢慢地變得熱鬧,村民的生活也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22盞路燈讓村民出行更加方便,1340平方米的體育健身廣場成了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場所,在這里,籃球、羽毛球、乒乓球都成了孩子們的最愛。到了晚上,四盞照明燈下,婦女們歡快地跳起了廣場舞。大家都開心地說:“政策好,我們大家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目前,該村通過扶持養雞、養鴨、養蜂等產業的發展,成立家庭農場,對接農產品銷路,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12戶50人全部啟動實施了產業幫扶項目,其中1戶貧困戶通過養雞收入達到3萬元。貧困戶們有了第一筆收益后,駐村工作隊及時動員他們將收益投入到擴大生產中,自發購買了第二批雞苗和鴨苗,逐步實現產業幫扶從輸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轉變。

駐村工作隊還抓住河渡村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在鄉里搞起了生態旅游,種下了大片油菜花、開發了圍樓、發展特色水果種植,鼓勵農戶集中發展特色產業,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走進河渡村、喜歡河渡村,帶動生態旅游和村民致富。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