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粵北山鄉 蟬鳴與鑼鼓和鳴 7月14日 “筑夢新居·啟航未來” 周所村農村未來社區 首批搬遷入住儀式 在我縣頓崗鎮周所村舉行 56戶村民代表接過象征新生活的鑰匙 標志著廣東省首個 “農村未來社區”項目 正式迎來首批住戶 這場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基礎 以城鄉融合為導向的鄉村變革 為全省探索出一條可復制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始興,作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寶貴的土地資源長期被分散、低效的村莊布局所制約,縣域耕地分布1.8萬個圖斑,面積1.5萬公頃,其中5畝以下的圖斑占比達60%,面積卻僅占7%,“有指標、沒空間”成為制約鄉村發展的痛點。如何破局?2024年,我縣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在周所村啟動總投資4.19億元的“未來社區”項目。 鄧斌攝。 “土地重整推動要素優化重構”的新思路直指山區土地低效問題的核心。周所村農村未來社區項目總規劃用地186畝,創新采用“農房排屋+多層公寓+養老公寓”的方式,對村莊進行系統性重塑。項目總建筑面積達12萬平方米,其中安置面積約11.75萬平方米,規劃建設540余套高品質新型農房及公寓,截至目前,已有200余套實現封頂。通過項目實施,預計周所村建設用地從1013畝下降到593畝,減少420畝,復耕形成增減掛鉤指標601畝,實現人均建設用地減少92平方米,宅基地用地面積減少超60%。 讓村民自愿告別世代居住的老宅,考驗的不僅是政策溫度,更是治理智慧。我縣充分尊重民情民意,組建了由黨政主要領導牽頭的縣鎮村組四級工作專班,通過“一張圖表知民情、一條板凳講政策、一米方桌聽訴求”的精細化工作法,圍繞戶型設計、一戶多宅處理、宗祠遷建等村民最關切的議題,以19輪集體研討、5次村民代表大會的耐心,找到了政策落地的“最大公約數”。最終形成了三種遷建方案,以“戶籍人口定面積、現狀房屋以舊換新、新型城鎮化未來社區”為核心,推出“先建后拆、一戶一宅、多元安置”組合拳,既守住了“利益不受損”的底線,又破解了“拆遷難”的治理頑疾。截至目前,周所村自愿報名戶數突破500戶,占總戶數比例超50%。 “錢從哪里來”也是一個難題。我縣拓寬多元融資新渠道,破解資金困局。按照“政府授權、國企統籌、市場化運作”思路,招引中國二十冶集團注資與縣屬國企組建平臺公司,承擔投融資、建設、運營、還款等工作,從源頭上杜絕政府隱性債務風險。以縣屬國企資產、央企注入資金作為項目資本金,成功爭取省農發行30億元授信額度,成為全省首個打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政策性貸款的項目。通過產業導入、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等方式強化社會資本收益保障,同時實施高標準農田流轉、物業出租、產業導入等舉措,增強項目“造血”能力。 周所村農村未來社區的生命力,不在于“復制城市生活”,而在于“守住鄉愁”。立足于周所村傍水、七北村依山的自然特點,按照村民意愿,精心設計“一統三化九場景”,布設濱水綠道、小公園等設施,打造“嶺南風、客家韻、煙火氣、生態美”的鄉村布局。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工作,開展4條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合理布設濱水濱岸慢行道等親水便民設施,以500年樹齡的古榕為核心,串聯17棵百年古樹打造古樹公園群落,新增綠植2.18萬余株,打造“林在村中、村在景中”的生態宜居未來社區。避免“千村一面”的粗放式建設,既通過屋頂光伏與建筑一體化實現“生態美”與“效益優”的統一(村集體、村民和投資方共享光伏收益,可覆蓋物業服務費用),又依托客家文化設計農房細節,讓“客家風”與“未來感”共融。 安居是基礎,樂業是根本。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建設并非孤立推進,而是與產業升級同頻共振。通過“土地整備-產業導入-城鄉協同”的鏈條式運作,實施創新的“多田套合+現代農業”模式,頓崗鎮曾經零散分布的耕地被整合為1個萬畝方、4個千畝方及多個百畝方,“小田變大田、良田變糧田”的愿景逐步落地。據測算,此舉預計可為當地新增耕地5579畝,為布局打造“千斤糧、萬元田”的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奠定堅實基礎。“村民未來收入結構將更加優化,除了穩定的土地流轉租金,還可獲得村集體經濟按股分紅,同時,部分村民可轉變為農業企業產業工人,獲取工資性收入。”未來社區項目負責人向記者細數著這份清晰的“富民賬本”。 同時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通過用地“騰挪集聚”,建設農業新質生產力科技小院,引進“北牛南育”、水榭溫泉民宿、開心農莊等項目,構建環車八嶺農文旅商產業帶。 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釋放的空間,既能承接城市資本、技術等要素下鄉,又能讓鄉村生態、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最終實現“鄉村強、農民富、城鄉美”的共贏。 鑰匙交付儀式上,首批入住的村民臉上無不洋溢著喜悅與憧憬。 儀式結束后,現場嘉賓一同走進已裝修完畢的房間參觀,敞亮的客廳、現代化的廚衛設施、科學合理的戶型布局,贏得了陣陣贊嘆。隨著首批56套新居的交付,周所村農村未來社區建設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關鍵一步。根據規劃,項目一期共計330余套新型農房將于2026年春節前全部交付到村民手中。 這個從粵北山鄉孕育而出的“未來社區”新范式,不僅系統性地回答了鄉村振興中“錢從哪里來、事要怎么干”的難題,更以“空間重構、產業導入、生態優先”的生動實踐,勾勒出“良田連片、村莊集中、產業集聚、生態優美”的鄉村新圖景。它裝著周所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為縣域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提供了一份可借鑒、可推廣的“始興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