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省委機關舊址紅圍:紅色堡壘 革命豐碑

  在始興縣沈所鎮沈北村,有一座近200年歷史的圍樓,它歷經歲月的滄桑與戰火的洗禮至今仍然屹立不倒。由于抗戰時期中共廣東省委(粵北省委)曾遷移至此開展革命斗爭,給這座圍樓打上了紅色印記,因而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紅圍。

  近年來,當地政府對紅圍進行了修繕,并把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于是這里就成了紅色文化的圣地。許多機關單位的干部職工、黨員、社會各界群眾紛紛來此參觀和瞻仰,緬懷先烈功績,追尋革命足跡,傳承革命精神。

瞻仰紅色堡壘

  走進始興縣沈所鎮沈北村,就可以看到路邊一座高高聳立的“堡壘”。由于紅圍較高,周圍也沒有遮擋,在遠處青山的襯托下,紅圍顯得十分雄偉。始興縣史志辦主任單小紅告訴記者,紅圍建于1830年,至今有近200年歷史。紅圍呈長方圓角形,高約15米,占地面積995.4平方米。紅圍原名叫“奠安”圍,之所以叫紅圍,一是因為它的墻壁用河卵石、青磚和紅砂的砂漿砌成,整體呈紅色;二是因為紅圍曾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廣東省委(粵北省委)機關,也被當地民眾稱為“紅色指揮所”。

  偌大一座圍,只有一扇門出入,周邊都是厚實的高墻,稱之為堡壘一點不為過。進入紅圍,里面的景致一目了然。“1945年2月,日軍攻陷始興,對紅圍進行焚燒,圍樓遭到嚴重損毀。后來歷經風吹雨淋,圍內的房子全部坍塌,只剩四周圍墻。”單小紅說,直到2010年5月,始興縣對圍樓舊址墻體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修繕,盡可能保留了原貌。

  圖片

  ▲紅圍外景。圖片由始興縣委宣傳部提供

  雖然紅圍損毀嚴重,但里面原來的構造還是依稀可見。這是一棟5層的建筑,中間是天井,用于采光,四周是住房,里面殘存的墻體可以看出每間房間的位置及大小。四周的圍墻十分厚實,上面還保留了為搭建房間而安放橫梁的孔。據介紹,紅圍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共有96間房子。

  “中共廣東省委把紅圍作為大本營是經過慎重考慮后作出的決策。”單小紅告訴記者,紅圍墻體堅固,便于防盜,而且這一帶群眾基礎較好,安全系數較高。此外,時任省委政治交通員的郭招賢為省委機關入駐紅圍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和他的學生、時任靖平鄉鄉長的孔昭平事先溝通好,舉薦郭招賢的胞兄郭貽生任靖平鄉第四保保長。郭貽生為人正直老實,贊成黨的抗日主張,對革命給予支持和幫助,為省委機關遷至紅圍加了“安全鎖”。一切準備就緒后,1940年7月廣東省委機關遷到紅圍。

追憶崢嶸歲月

  紅圍兩邊修筑有臺階,拾級而上可來到墻邊寬敞的平臺上。從墻上痕跡可以看出,紅圍正是以這些平臺作基礎,向上構建更高的三、四、五層。單小紅告訴記者,紅圍一至三層都有當地老百姓居住,中共廣東省委機關設在四層與五層的樓房里。省委書記張文彬和機關人員住四樓,省委電臺設在五樓。

  省委機關人員都是化裝成做生意的老板或訪友的知識分子進出紅圍,郭招賢對外則說他們是自己的朋友,讓郭貽生多多關照并安排他們的生活。從外地調來的省委機關工作人員,始興黨組織通過各種社會關系和合法手續,安排他們在附近的信義、沈所、日新小學(現為八一小學)任教,以社會職業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

  圖片

  ▲中共廣東省委機關舊址標志碑。 圖片由始興縣委宣傳部提供

  常住和來往紅圍的有省委書記張文彬、組織部長李大林、宣傳部長涂振農、統戰部長古大存、婦女部長兼秘書長張越霞、青年部長吳華以及饒衛華、梁廣、陳能興、馮新有等各地區負責人。

  “由于有了比較安全的辦公駐地和周圍良好的環境,中共廣東省委在紅圍期間開展許多重要的革命活動。”單小紅告訴記者,中共廣東省委遷至紅圍后,在紅圍周邊積極開展黨的抗戰路線及方針政策的宣傳,建立20多個秘密交通聯絡站,這些站點輻射至周邊地區,為開展抗日救亡推進中國革命作出了貢獻。1940年12月,廣東省委在紅圍召開會議,決定撤銷中共廣東省委,分設中共粵北省委和中共粵南省委,均屬中共南方工委,中共粵北省委仍駐紅圍。

  站在紅圍中間,可以看到四周的墻上不僅長了許多苔蘚及爬山虎等綠植,有的地方還長出了樹,還有一些鳥兒在棲息。站在其中,撫今追思,斗轉星移間仿佛又回到了那充滿硝煙的烽火歲月。

  紅圍周邊老百姓講得最多的是紅圍上空“永不消失的電波”。1941年春,中共粵北省委機關由紅圍遷往韶關五里亭,省委電臺于當年6月從南雄遷入紅圍。紅圍成為省委電臺駐地,直到“粵北省委”事件發生。這期間,黎百松和司徒明負責管理,郭招賢負責保護。省委電臺在紅圍近一年里發送電報100多次,使粵北省委與各級黨組織保持緊密聯系,為開展敵后斗爭起到關鍵作用。1942年5月27日,“粵北省委事件”爆發,粵北省委機關遭到嚴重破壞。黎百松在去聯絡李大林的路上,發現粵北省委被破壞的情況后從韶關步行回始興紅圍,拍電報向黨中央報告有關情況,并立即停止電臺工作,轉移疏散電臺工作人員。黨中央接到粵北省委機關被破壞的電報后作出“停止活動,分散人員,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重要指示,及時保存了革命力量。

  1945年2月,烏云籠罩在始興上空。攻陷了始興的日軍包圍了紅圍并縱火焚燒。紅圍遭到嚴重破壞,只留下殘壁斷垣在飄搖風雨中無聲地訴說。

打造紅色景點

  “紅圍修繕后作為紅色文化旅游景點對公眾免費開放,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管理,并聘請了環衛工人進行日常的保潔,許多機關企業的黨員干部及各地群眾紛紛來此參觀游覽,有力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沈所鎮宣傳委員郭偉玲的話把記者拉回了現實。

  郭偉玲告訴記者,始興縣在當初修繕紅圍的時候遇到比較大的爭論。一種觀點認為,應當按照被焚燒之前的模樣重建紅圍,恢復室內裝飾,還原當時省委機關在紅圍的場景,以讓群眾更直觀了解這段不平凡的歷史。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紅圍是革命歷史文化遺跡,如果大規模地對其進行修建,會破壞古建筑,而成為人造景點失去古建筑的韻味。不如在現有的基礎上按“修舊如舊”原則,盡可能保持原貌進行修繕,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好這個文物。經過反復論證,始興縣采取了后一種方案,于是整修成目前的模樣。

  記者看到,紅圍除了圍樓主體得到了修繕,周邊環境也進行了整治。紅圍正門前面的一塊空地進行了綠化,旁邊建造了一個紅色文化長廊,上面詳細地介紹了廣東省委在紅圍那一段烽火歷史。此外,當地政府還在紅圍旁邊建造了公廁,修建了停車場、游客中心等設施。

  郭偉玲告訴記者,近年來,始興縣加大了對紅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力度,未來打算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以紅圍為中心,把省委地下交通站八一小學、外營保衛戰革命遺址等串聯起來,打造一條紅色文化精品旅游線路,輻射、帶動周邊經濟發展,讓革命老區的群眾充分享受發展的紅利。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