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展紅旗如畫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上)
大山環抱的福建省三明市,美的不只是綠水青山,更有百姓的張張笑臉。探民生,有底氣——去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均純收入達12441元;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在這里發源,如今已惠澤城鄉。 說改革,有突破——林權改革,點綠成金,三明是全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市之一,“綠色銀行”讓百姓富起來;劍指藥價,破冰前行,醫改經驗推向全國。看產業,特色多——沙縣小吃風行全國、走向世界,建寧縣的雜交水稻制種、泰寧縣的旅游康養、大田縣的有機茶葉……特色產業一縣一品,鼓起山區百姓腰包。去年全市人均GDP達到100641元,突破10萬元大關。然而,地處閩西和閩西北的三明,去年的經濟總量不過2601.6億元,比不上一些沿海地市,在全國33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也只是“中等生”。 “家底”算不上殷實,群眾的幸福感為何滿滿?向三明人找答案,他們總要從20多年前說起——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從1996年到2002年先后11次深入三明調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三明老區蘇區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從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山區特色產業增收,到保護綠水青山、“畫好山水畫”……總書記牽掛最多的是老區蘇區發展,關切最深的是人民生活。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牽掛,浸潤著這片“風展紅旗如畫”的熱土。如今的三明人,牢記于心的是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受益最大的是結合實際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找準發展“金鑰匙”——山區“同樣可以當狀元”
永安市曹遠鎮霞鶴村(原名蝦蛤村),就在大山的臂膀里,九龍溪繞村而過。早在1996年,村集體年收入就超過18萬元,不少村民蓋起了獨棟小樓。 1996年5月26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霞鶴村調研?!翱吹竭@里依山臨水,大家蓋起了獨棟新樓房,他十分高興?!毕贱Q村村支書李金水,當時陪同調研,每每提及那天的情形,總覺著很帶勁。 “在隨后曹遠鎮的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又說了一段讓山區人民特別提氣的話?!崩罱鹚浀们宄吧絽^也要增強信心,我們自有我們的優勢,自有我們的長處,發揮好了,同樣可以當狀元。” 大山擋不住山區人民的志氣。關鍵在怎么認清優勢、發揮長處。 泰寧人從山水中找優勢。走進泰寧縣際溪村“耕讀李家”森林康養基地,安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心跳。來自北京的客商郭海嬰,看中了這份“罕見的靜謐”,打造“靜心書院”,集休閑養生、文化傳播等功能于一體,別具雅致。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林深水美的泰寧就錨定“旅游興縣”,此后一張藍圖繪到底,全縣1/5的人吃上了“旅游飯”,旅游收入占到了農民純收入的1/4。如今,泰寧又讓文旅連接康養,從山水牌衍生出“靜心”牌,業態愈發豐富。建寧人在優特上下功夫。山多地少,種糧沒出路?建寧人獨辟蹊徑,從制種業突破。 讓建寧人引以為豪的是,如今全國每10粒雜交水稻種子就有1粒來自建寧,全縣80%的農戶從種稻子轉向育種子。“一畝水稻扣除成本只能賺個100塊左右,換成制種,每畝純利潤可以達到1600到1800塊?!苯▽幙h溪口鎮溪口村制種農戶蘭永賢,育種10多年,如今住上了小樓,開上了汽車,“總共種了50畝,一年育種收入六七萬塊沒問題!”沙縣人則在“舌尖上”闖天地?!?塊錢進店,2塊錢吃飽,5塊錢吃好”。當年,沙縣小吃靠著薄利多銷走出大山。 目前,沙縣小吃門店已有8.8萬家,本縣直接從業人員超過6萬,輻射帶動30萬人創業致富,年營業額超過500億元,成為沙縣支柱產業,被譽為“國民小吃”。眼下,“國民小吃”又在朝著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升級,產業鏈不斷延長。沙縣人顏發輝,干脆從做餐飲轉向了賣醬料,自主開發了40多款,今年銷售額可到2000萬元,“老沙縣也可以有新味道,新味道里就是我們的新空間”。三明人說,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11次到三明,幾乎每到一處都要同當地干部群眾探討增收門路,謀劃產業思路。從沙縣小吃到清流豆腐皮,從泰寧旅游到大田高山茶…… 三明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習近平同志當年的鼓勵和指導。2019年,三明僅特色現代農業的產值就達1550億元。特色產業多點開花,一縣一業,成為山區人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畫好山水畫——“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
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上清溪,排工黃盛騰掄起竹篙,輕頂崖壁,撐著載滿游客的竹排,翩然而下,在丹霞地貌的赤石翠峰間蜿蜒前行。 “就在那里,鯉魚跳上了習近平同志乘坐的竹排!”行到中游,黃盛騰興奮地指向一處水面。動人的講述,將人們的思緒帶回23年前。 1997年4月10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上清溪,調研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項目時,一條紅鯉魚躍上他乘坐的竹排,恰巧落在他的腳邊。習近平同志隨即脫下塑料鞋套,盛上水,將鯉魚裝入其中悉心保護,在竹排到下游水深處泊岸后,小心翼翼把鯉魚放回溪中,望著它歡快游走?!巴局辛暯酵径诖蠹遥骸欢ㄒ煤帽Wo環境’。”黃盛騰說,“我們一直記在心里?!?/section> 20多年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泰寧人的行動日益堅決?!耙郧按謇锶丝巢窕鹬箫?,現在每年每戶有五六百元的補貼,家家戶戶以氣代柴、以電代柴。不僅沒有人往河里倒垃圾,大家看到路上有垃圾還會伸手去撿?!背珉H村村主任李加良說。 綠水青山引來八方賓客,上清溪的游客接待量從1997年的1.8萬人次,增長到去年的62.9萬人次,去年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萬元。黃盛騰說:“好好保護環境,讓大家在家門口美美地吃上了這碗‘生態飯’。我們夫妻倆一年收入十來萬元,日子很幸福。” “現在,泰寧的環境沒得說,對了,我還得好好學學外語,把中國人保護環境的故事,講給外國游客聽?!?1歲的黃盛騰笑聲爽朗。 撐排是個“吃飽了才能撐”的力氣活,一趟下來需要兩個多小時,不過,黃盛騰和其他排工都不時唱起客家山歌,始終激情滿懷?!叭魇情}江的源頭之一,生態、自然、旅游資源優勢得天獨厚,這種優勢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將越來越顯著?!?/section> “現在看青山綠水沒有價值,長遠看這是無價之寶,將來的價值更是無法估量”……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力主在全省開展生態省建設,到三明調研指導工作時,多次殷切囑咐干部群眾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 金溪河從村口淙淙東流,對岸的青山郁郁蔥蔥。“20年前,有一家木筷廠看中了那片林子,開價就是20萬元,多次來找?!鄙焓忠恢笇γ嫔搅?,將樂縣高唐鎮??诖妩h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林順對記者說,“村里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說賣,20萬是一筆大錢;一種聲音說不能賣,賣了就把子孫后代的飯碗砸了?!睜幷摵苁羌ち?。 “當時村集體一年收入3萬元左右,不夠開支,買辦公用品要向供銷社賒賬。不過,村里最后咬牙抵住了誘惑,沒有賣?!彼f?!按鍍晌懻摃r,習近平同志考察調研時的那番話,讓村里在緊要關頭做出了正確的決定?!被貞洰敃r情景,張林順記憶猶新。 1997年4月11日上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诖逭{研。和鄉親們站在村口,望著眼前的山水,他殷殷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爱敃r大家窮,滿腦子想的是怎么樣發展經濟。這些話,我們當時聽著覺得很新鮮。后來,越來越覺得講得在理?!睆埩猪樥f。碧波蕩漾的金溪河上,身穿藍色運動服的運動員們奮力揮槳,紅色、藍色的皮劃艇快速劃過水面,蕩起陣陣漣漪……來自山東濟寧的皮劃艇運動隊,一眼相中了山清水秀、氣候適宜的常口村,把這里作為訓練基地。如今的??诖?,環境優美,臍橙香甜,漂流紅火,去年人均收入達到2.36萬元,村集體收入122萬元?!傲暯酵井斈甓谖覀儭嗌骄G水是無價之寶’,目光長遠,為我們這個山區村莊指明了發展方向。”張林順感慨道,“如果當年賣了對面那片山林,只剩光禿禿的石頭山,現在哪還有如畫的山水、綠色的產業?”守護“無價之寶”綠水青山,成了三明人融入血脈的責任與擔當。在明溪縣,從以往剝樹皮破壞瀕危野生紅豆杉,到全力破解人工栽培世界難題,一株株紅豆杉撐起一個大產業。南方制藥等企業利用紅豆杉提取紫杉醇,生產抗腫瘤藥物。全縣40%的農戶參與紅豆杉產業,種植紅豆杉6萬多畝。一幅山水畫,越畫越動人:三明森林覆蓋率達78.73%,是全國最“綠”的地級市之一;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每年都保持在98%以上;全市流域水質處于福建首位,在全國也名列前茅?!叭瞬回撉嗌剑嗌蕉ú回撊??!睆男蓍e旅居、培訓研學,到山地運動、自然觀鳥,“生態”逐漸變“業態”。去年,全市文旅康養產業接待游客3918萬人次,總收入達750億元,林業產業總產值達1146億元。用堅守和創新,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這是三明人對新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

在青山環抱中,三明市寧化縣蛟湖小鎮美不勝收。當地依托良好的自然環境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鄧青攝(影像中國)
擼起袖子加油干——著力“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
三明先有工業,再有城市。1957年開始工業建設,全國“10萬大軍”支援三明,建成一座鋼鐵廠,奠定工業基礎,1960年設立三明市。作為地處山區的老工業基地,面臨轉型升級的嚴峻挑戰,怎樣做到“老樹發新枝”? 在福建省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一直惦念著這個問題。2000年8月10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到福建省三鋼集團公司調研,對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提出具體要求,諄諄囑咐“三鋼在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頭”?!爱敃r正是盛夏,天氣很熱,鋼鐵廠氣溫更高,習近平同志的衣服都被汗水濕透了。他在三鋼整整調研了一天,看得很仔細,提出的要求很明確。”三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黎立璋說,我們始終牢記囑托。黎立璋時任三鋼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棒材軋鋼廠廠長,當時就在現場。三鋼地處內地,資源和市場“兩頭在外”。 20年來,三鋼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結構調整,狠抓精細化管理。三鋼鋼產量從2000年的117萬噸,增長到去年的1240萬噸,跨入千萬噸特大型鋼鐵企業行列,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保持同類型企業先進水平?!懊總€班組下班時,采集上報水、電、煤氣等的消耗情況,大家會‘斤斤計較’,因為這在職工收入考核中占40%左右。每天下班時,當天的生產情況和每人績效一目了然?!睙掍搹S運轉車間主任陳濱說?!跋蚋母镩_放要動力”。三明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成效明顯。 如今,三明鋼產量占全省1/4,載重汽車產量占全省1/5。去年,鋼鐵與裝備制造產業實現產值1263.5億元,增長8.2%。與此同時,新材料產業迅速發展,實現產值179.5億元,形成氟化工、石墨烯等產業鏈。好消息還在不斷傳來。12月6日,福建三明中關村科技園開園,京閩科技合作再邁出一大步,老區蘇區轉型升級駛入快車道?!?0多年來,三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進展,根本原因在于一以貫之按照習近平同志重要囑托做好各項工作,結合實際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比魇形瘯浟峙d祿說,“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福建考察時,提出要‘努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我們一直朝著這個目標,擼起袖子加油干。” 著力機制活、著力產業優、著力百姓富、著力生態美,三明持續推進“四個著力”,努力做好“紅色三明”“工業三明”“綠色三明”“文明三明”這四篇文章。 三明是當年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之一。 紅色積淀是三明最重要的精神資源,紅色基因一直代代相傳?!皩幓?、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930年,毛澤東同志在三明揮毫寫下《如夢令·元旦》。 昔日“路隘林深苔滑”,今朝“路寬林茂糧豐”。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風展紅旗依舊,如畫三明更美。
走進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恢?1年的舞蹈(親歷者說)
人民日報記者 顏 珂
“當我在病床上,從昏睡中醒來,就會望見媽媽,那充滿撫愛的眼睛……”舞蹈名叫《我愛媽媽的眼睛》,視障的孩子演唱,聽障的孩子伴舞。兩位老師在一旁給著手勢,舞蹈動作便融進了歌聲。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孩子們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元旦文藝匯演排練。這支舞一直是學校的保留節目,同樣的旋律21年來一遍遍在校園響起。 21年前的3月5日,這支舞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觀眾。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走進三明市特殊教育學??赐麕熒?,在校園草地上觀看孩子們演出?!傲暯酵矩Q起了大拇指,鼓勵孩子們自強自立、積極面對人生?!睍r任校長的黃金蓮現已退休,當時的細節仍歷歷在目,“他還特意用手語向孩子們說‘謝謝’?!秉S金蓮是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的首任校長。1992年,從一片荒坡上建起的新校園,迎來首批學生,專業老師則只有4位。老師既管教學,又管生活——吃飯、洗澡、穿衣,都得手把手教?!拔覀兙褪呛⒆觽兊亩浜脱劬Α!秉S金蓮說。 黃金蓮介紹:“習近平同志當時看得認真,問得仔細,在了解到學校老師既要當教師又要當家長時,對我們語重心長地說,‘特殊教育的老師更需要有愛心、耐心和信心。’”當天下午,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坐到了一起,心里頭很是熱乎。大家一合計,把“三心”列為辦學理念,此后21年一直秉持?!?1年來,除了工作調動,學校沒有一位老師主動離開。如今,所有老師的工作簡歷上只有一行字——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爆F任校長李勤說。 美術老師劉明,是學校第一批學生,先天性失聰,入學時已經12歲,習近平同志考察時,他就在學校。從小熱愛畫畫的他一路堅持,考上了大學,畢業后又選擇回來任教?!盀槭裁聪牖貋??”李勤用手語幫記者翻譯。“我知道學校里還有不少喜歡美術的孩子,我也想為學校出一份力,帶出更多的學生?!眲⒚饔檬终Z回答。美術教室的墻壁上,掛著他8年級時畫的一幅蠟筆畫《春天》——鮮花叢中,兩名戴著墨鏡的視障孩子用手撫摸花朵,感受春天。21年前,這幅畫曾吸引了習近平同志贊許的目光?!傲暯酵旧罡行牢康卣f,特殊學校的教育和普通學校的教育不同,要重視特殊學生的技能培訓,讓他們畢業后有一技之長,能服務于社會?!崩钋诨貞?。自那以后,學校開始加大職業教育力度,不僅開設了烘焙、美容美發等10個職教專業,還與其他職業學校攜手,辦起了多個職教班。如今,學校414名畢業生里,有25人考上大中專院校,279人進入企事業單位,110人走上了自主創業之路。 今年10月,第一批畢業生集體回校。他們都已成家立業,有的成了超市經營者和烘焙師,有的成了服裝廠工人和汽車噴漆師。學生們特意穿上了“20年再聚首”的白色T恤衫,給老師們送上了一個大蛋糕……那幅名叫《春天》的畫,如今就一直掛在美術教室。每當有美術新生到來,劉明都要講一講畫背后的故事?!傲暯酵镜目隙ó敃r給了我巨大的鼓勵。我希望把它分享給每一位學生,激勵他們跟我一樣堅持夢想,堅定信心。”劉明表示。草地上,那支跳了21年的舞蹈還在繼續:“媽媽的眼睛,我心中溫柔的燈,我永遠記著她的深情……”
群眾的笑臉最美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中)
“我出生的地方叫作三明,這里很多的網紅,不止沙縣和大田。城里的鋼鐵廠,美得像花園。麒麟山的腳下,就著擂茶吃拌面……” 一曲《三明后生仔》,近日走紅網絡。短短的歌詞引發了外地人的向往,也唱出了三明人的自豪。 三明人有理由自豪:這里是紅旗不倒的熱土,也是林深水美的樂土;新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之花在這里初綻,惠及民生的醫改、林改走在全國前列;這里的經濟底子雖不及沿海厚實,但有溫度的發展,照樣給群眾帶來有質感的幸福。 三明人也懂得感恩。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先后11次深入三明,對百姓冷暖牽掛在心,對群眾生活關切至深。人民至上的情懷,滋養出“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如畫三明。
老區蘇區奔小康
“不要忘記老區,不要忘記老區人民”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section> 三明是老區蘇區,也是欠發達山區。山高,路遠,地少。奔小康的路上,老區蘇區人民過得怎么樣? 1999年7月7日,泰寧縣新橋鄉嶺下村。老支書黃建華記得,那天正好是趕圩天,日頭大,天熱。 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嶺下村,看望慰問老游擊隊員黃炳茂,調研村里“五通”(通路、通電、通安全衛生飲用水、通電話、通廣播電視)情況。黃炳茂時年83歲,家里四世同堂。 地處閩贛交界的嶺下村,是革命老區基點村。當年全村不足400人,就有28人參加了革命。1999年,全村還只有一部搖把電話,村民喝水靠挑,沒有一條水泥路。 黃建華的印象中,嶺下迎來這么大的領導,還是頭一回。 “從‘五老’(老地下黨員、老游擊隊員、老接頭戶、老交通員、老蘇區鄉干部)的生產生活,到村里的‘五通’情況,習近平同志問得很細?!秉S建華說,“第二年,村里‘五通’就基本解決。也是從那一年開始,黃炳茂老人每年都能收到習近平同志托人帶來的慰問品,直到老人去世。” “不要忘記老區,不要忘記老區人民,不要忘記‘五老’和這些革命老干部?!被氐教幙h城,習近平同志在調研座談中殷殷囑托。 三明下轄的12個縣(市、區),均屬原中央蘇區范圍。新一輪脫貧攻堅,三明貧困發生率雖不及中西部地區,肩上的擔子也不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4569人,占到了福建全省的1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踏上老區蘇區的紅土地,反復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新橋鄉黨委書記嚴榮焱關注著總書記每次老區蘇區行的重要講話,深有感觸,“對于老區蘇區而言,打贏脫貧攻堅戰,除了政治責任,更飽含著告慰革命先烈的特殊意義?!?/section> 寧化縣淮土鎮禾坑村,當年蘇區擴紅籌糧的標兵村,近年來又成了精準扶貧的先行村。 “當年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時就要求‘真扶貧、扶真貧’,2013年到湘西調研時又提出精準扶貧思想。”淮土鎮黨委書記邱華東說,2014年,三明市領導帶著大家一起琢磨,緊盯三個問題: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 一項名為“348”的精準扶貧機制先在禾坑試點,隨后推向三明全市:以“三步工作法”確定扶持對象,以“四因四缺分類法”搞清致貧原因,以“八種幫扶模式”解決“誰來扶”“怎么扶”。 到2019年,不僅禾坑,三明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均純收入達12441元。為穩定脫貧質量,三明不僅建立了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還“自我加壓”,將幫扶力量向農村相對貧困家庭延伸。 如今,嶺下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示范村。優質稻、稻花魚等特色農業產業不說,紅色旅游也辦得風生水起。黃炳茂家門口,21年前紅紙寫就的老對聯,如今換成了木刻:“隔山隔水隔不斷老區情誼,好茶好酒好日子政策英明”。
只要值得就舍得
“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
2013—2019年,三明教育支出從35.31億元增加到64.24億元,年均增長10.49%;2011—2019年,醫療衛生支出從4.8億元增加至13.8億元,年均增長14.1%。二者增幅,遠比財政收入“跑得快”。 “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 “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边@份人民至上的情懷,三明人早已有深切體會。 “要牢牢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盼,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人民群眾是主人,我們是公仆,維護好、保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我們做好全部工作的著眼點;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薄?/section> 三明人說,習近平同志11次深入三明調研,“人民”二字講得最多,分量最重。 牢記囑托,一以貫之?!叭嗣袢罕姷氖?,只要值得,我們就舍得。”在三明,同樣的話,反復聽到。 車行市區,路過一處嶄新校園。當地人一旁介紹:這是今年剛招生的滬明小學,去年12月動工,今年9月就投入使用,解決學位超2000個。 “不止一個滬明小學?!比魇薪逃侄壵{研員黃茂鋒介紹:為解決近年來冒頭的大班額問題,三明去年啟動教育補短板應急項目20個,新、改、擴建齊發力,計劃3年內增加中小學、幼兒園學位16795個。據測算,總投入近16億元。 從補短板應急項目,到實施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再到工作績效正向激勵機制,三明近年來“跳起來摸高”,讓“窮”財政也能辦出“富”教育——這些年,三明基礎教育質量始終位居福建前列,去年福建文、理科第一名和今年理科第一名,都花落三明。 藥品和耗材價格虛高,百姓看病太貴,醫?;鸩豢爸刎?,三明以改革求解。從最初的治混亂、堵浪費,到“醫藥、醫保、醫療”三醫聯動、“兩票制”、“年薪制”,再到如今的醫保打包支付、組建總醫院、C—DRG收付費,三明醫改已邁入“以健康為中心”的3.0版。尤溪縣總醫院黨委書記楊孝燈說得直白:“以前醫院靠治已病賺錢,現在醫院注重治未病,希望群眾不得病、少得病?!?/section> 尤溪縣西城鎮麻洋村村民曾繁輝,拿出了自家醫療賬單:愛人尿毒癥,2015年醫療費8萬多,自付超過3萬;2019年醫療費6萬多,自掏腰包的大約只有3000塊。2019年,三明全市人均醫療費用1734元,還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一場醫改,動了多少人的利益,阻力可想而知,但只要是群眾得實惠的改革,阻力再大也要干?!比魇形泵貢L、改革辦常務副主任郭亞興說。
共建共享新三明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樓房規整,配套齊全,幼兒園、中心校、文體館樣樣都有。有模有樣的小區生活,不似印象中的小集鎮。 這里也有粉墻黛瓦、小橋流水,遠處青山掩映藍天——現代化氣息雖濃,也依然保留著割不斷的濃濃鄉愁。 萬安確實是鎮,坐落于三明將樂縣。始于上世紀90年代的新村建設,讓它日漸展開新顏。新村建設歷時不短,眼下依然是“進行時”,政府卻也“不緊不慢”——充分尊重群眾意愿,一批一批引導,不搞突進式運動。 萬安村村民李寧,今年2月在鎮上買地建新房,政府提供戶型圖、結構圖,全程幫忙辦理建房手續,建房過程中還有專業人員監管,把好質量關。 “配套好,管理好,環境好?!崩顚幷f,住在這里既舒心,又安心。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來到萬安鎮調研,要求建好新村,讓群眾切實感到奔小康給他們帶來變化,使農民實實在在覺得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叮囑當地干部:“建新村要分類指導,要根據群眾的意愿、經濟水平,做到建新和改舊相結合,改舊要實在,不要搞表面文章。建新村在設計上布局要好,單體設計既要適應農村生活方式,又要有現代化氣息……” 這段話,如今就掛在萬安鎮規劃館里。鎮黨委書記黃小君一字一句介紹后說:“習近平同志的這些要求,和如今的鄉村振興戰略一脈相承,是萬安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指針,也是我們不斷追求的工作目標。這些話始終提醒我們,一定要實事求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在人民。”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三明發展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 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起步于三明,起點就在三元區富興堡街道東霞社區。 當年,多家單位家屬樓組成一個“大家庭”,大家有事商量著辦,創造了“好在共建、貴在堅持、重在建設”的三明經驗。30多年過去,共建共享的內涵不斷豐富,小區雖老舊,氛圍更融洽。搬來社區35年,老住戶李聚閩感慨地說:“在東霞,意見有人聽,困難有人管,事情商量著辦,小區硬件雖舊,但人情味足,住得舒心。” “要以二次創業精神來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上新水平?!绷暯酵镜闹甘?,三明人記在心里,干在實處,以民生建設為載體,以長效機制為保障。“滿意在三明”的口號傳承30多年,如今更響亮。眼下,一款“e三明”APP成了三明人手機里的“新時尚”。群眾的建議、投訴、求助都能在指尖上完成,相關職能部門有問必答,限時辦理。人人都是監督者,人人都是參與者,人人都是主人翁。據統計,“e三明”上線一年多來,實名認證用戶超100萬人,受理群眾反映事項23萬多件。 精神文明的種子由城到鄉,如今遍撒三明,開花結果。尤溪縣半山村,鄉村旅游辦得紅紅火火。村內漫步,記者發現許多商鋪無人值守,購物付錢全憑自覺。“沒啥大驚小怪的,誠意、誠心、誠實,是村里現在弘揚的新風尚?!贝逯稚隙沸χf,“其實,村里最美的不是風景,是人心?!?/section>
善用改革開新局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下)
在這閩中山區,當年來自全國的10萬建設者建造出一座工業城市。輝煌之后,煩惱也曾接踵而來:交通不便,“小三線”發展陷入停滯;山多地瘦,老百姓守著溝溝田、條條地,過著窮日子;未富先老,醫?;鹗詹坏种В凰烈獠傻V、非法采砂,清流變“黑”河、青山變礦坑……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三明調研,他指出,從三明整個情況來看,今后的發展,要把握住“體制創新、市場導向、結構調整”三句話。一席話,讓三明人茅塞頓開,堅持改革,堅定轉型。 20多年來,這座工業城市甩掉了重污染的帽子,舊貌換新顏;探索出醫改、林改的新經驗,百姓幸福感持續提升。
直面問題,用改革破局解困
“只要老百姓得到實惠,我甘愿忍受個人痛苦!”“大不了就不當這村干部了!”“再難也要改!”…… 打開記憶的閘門,三明是一座與改革相伴相隨、相互促進的城市,改革的基因一直在這片紅土地上傳承。 11月末,永安市洪田村依舊溫暖如春,青山巍巍,綠水潺潺,茂林幽幽。 老村支書鄧文山說,洪田村山林多,可是以往“集體林算不清,群眾收入等于零”。 靠山“吃”不了山,洪田村一度亂砍濫伐成風。膽大的白天砍,膽小的晚上盜,違法的發財了,守紀的窮哭了。 “這山地,能不能也像田地一樣,‘分’給村民?”眼瞅著山禿了一片又一片,鄧文山和當年的村委會主任賴蘭亭聚在一起苦苦思索。 破解困局,唯有明晰集體林權,改革山林產權?!按蟛涣司筒划斶@村干部了!”鄧文山和賴蘭亭下定決心,在村里實施分山到戶。1998年7月到8月,村里一連召開了20多次村兩委和村民小組會議。最終,洪田村812口人,每人分得山地6.2畝、木材蓄積量16立方米。不經意間,洪田村成了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小崗村”。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002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的一番話,讓洪田人很振奮?!傲指?,我們的路子走對了!”鄧文山興奮地說。 “耕者有其田,務林有其山”,洪田村不僅恢復了綠水青山,群眾的日子也越過越好。近兩年,全村按照政策采伐木材5100立方米,村民純收入達218萬元。 改革,全面深化。三明劍指藥價,破冰前行,醫?;鹋ぬ潪橛?,百姓負擔大幅減輕。 “曾經,三明‘未富先老’,包袱大到扛不動?!鄙頌槿麽t保基金的負責人,徐志鑾想起當年直嘆氣。2010年,三明職工醫保統籌基金虧空1.43億元,第二年虧空額就增加到2.08億元,財政根本無法兜底。 醫保岌岌可危,怎么辦?“既然被逼到懸崖邊,那就只有1個字,改!”時任三明市醫改領導小組組長的詹積富說,再難也要改! 2012年4月,三明揮出醫改“第一刀”:對輔助性、營養性、過往有過高回扣歷史的129種藥品品規,實施重點監控,醫院院長要審批簽字,開具處方的醫生要簽字備案。 執行的第一個月,三明全市藥品支出就下降1670多萬元。自此,一場轟轟烈烈的醫改拉開帷幕:全面取消藥品耗材加成、實行藥品耗材聯合限價采購、在全國率先成立醫療保障管理局……2012年,三明職工醫保統籌基金結存2200萬元。此后8年,雖然贍養比逐年下降,三明職工醫保統籌基金仍保持盈余,2019年基金結余達4222萬元。 醫保有盈余,百姓負擔跟著減。2011年,三明城鎮職工醫保住院次均費用達6553元,2019年降至6429元,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直面問題,改革創新在各個領域推進。為變“黑”河為清河,大田縣在福建省率先實行河長制;為重建因洪災而毀的萬安鎮,將樂縣探索成立建設發展公司,統一進行土地收儲、開發,讓萬安實現了由“寨”到“鎮”的變化。
與時俱進,深化改革不停步
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2013年,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吹響,三明再次先行先試,深化改革不停息。 “后來看不一定?!编囄纳秸f,沒幾年,均林到人的弊端就逐漸顯現:村民們普遍缺乏專業管理能力、資金投入不足,收益上不來。嘗到改革甜頭的三明人,又在考慮新問題。 單家獨戶效率低,那就分離“承包經營權”。林地所有權還歸村集體,承包權仍歸村民,分離出來的經營權可以流轉。一時間,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業公司等“新林農”,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據統計,三明全市有“新林農”2984家,經營面積達1038萬畝,覆蓋面達61.6%。 發展壯大缺資金,那就讓林地“變現”。政府支持、銀行創新,林權按揭貸、林權支貸寶、福林貸、益林貸,一批普惠金融創新產品在三明問世,讓三明百姓綠里淘金。 這一點,三元區米洋村村民陳勇世有著切身體會。“以前,竹山基礎條件差,想利用,卻沒有余錢投入。”家里的竹山,一度成了陳勇世的心病。 “林業資產評估難、監管難、處置難,金融機構有顧慮。”三明市林業局局長劉小彥說。在創新模式下,村委會牽頭設立村級合作社,貸款林農按一定比例交繳保證金。貸款時,合作社提供擔保,林農則以林業資產作為反擔保。 福林貸,帶福來。2017年,陳勇世不到3天就順利拿到10萬元貸款,“簡單,快速,便捷!有了錢修機耕路,挖筍再也不用肩背手提。”目前,三明全市福林貸已實際放貸15.46億元,惠及13512戶林農。 如今,三明又有了新動作,打響了林票制度改革第一槍。一張張林票,正讓過去難以流通的林權實現資產化,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山入林,讓資源變資產、股權變股金、林農變股東。 聲名鵲起之后,“三明醫改造成大量醫護人員辭職”“三明醫改是靠財政硬撐著,根本長久不了”“三明遭到藥品經銷商聯合抵制”……諸多議論廣泛流傳。 面對質疑,三明人以一項項改革應對,堅信唯改革才有出路。 調高醫療服務價格。2013至2019年,三明市先后7次調整醫療服務收費標準,提高醫院的醫務性收入占比。僅門診費就從原來的7元上調至48元。“我已經記不清被談了多少次話了,價格一上調,中央、省里不斷有人到三明調研?!毙熘捐幪寡?,市里從上到下,都捏了一把汗。 三明立下新原則——凡屬醫療服務技術勞務型的,全部調高;凡屬器材檢查化驗類型的,全部調低。目的就是,杜絕公立醫院用多檢查、多化驗的辦法“堤內損失堤外補”,真正讓患者減輕負擔。 實行年薪制,讓醫生成為醫改的擁護者。2015年,三明實行公立醫院全員目標年薪制:醫院收入中的50%發放給醫務人員,40%發放給護理人員,10%發放給行政人員?!澳贻p醫生一年得到的陽光收入有近17萬元,是過去的2倍多,再也不會想著多開藥賺錢?!比魇兄形麽t結合醫院院長溫立新說。 2017年3月2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三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三明醫改方向是正確的、成效是明顯的,要注意推廣”。三明醫改的參與者感慨:“關鍵時刻,總書記的話給我們吃下了定心丸?!?/section> 2019年8月,全國醫改推進現場會在三明召開。隨后,三明醫改的典型經驗被推向全國。如今,全國公立醫院均已取消藥品加成,各地均開始建設醫聯體、醫共體。 常改常新,三明醫改向新領域邁進?!皼]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總書記的一席話,給我們指明了新方向?!睂房h總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健貞說,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利用體檢、住院、門診診療信息等數據,將18.6萬將樂人的健康給管起來,“做好健康管理,讓百姓少生病、少住院,醫保費用自然省下來。”
惠及百姓,改革“改”出獲得感
“老伴,別愁眉苦臉了,市里又給咱補助了1.8萬元,你放心吧。”三元區巖前鎮百葉坑村,丈夫吳有洪給盧小平帶來了好消息。 盧小平今年75歲了。“年紀大嘍,總往醫院跑,去年就住了7次院,花了11萬元?!北R小平說,雖然醫保報銷7萬元,家庭負擔還是重。 “醫改的紅利必須歸還老百姓。”徐志鑾說,今年三明再次從醫保盈余中取出部分資金,對生活困難群體進行“精準補償”,進一步提高報銷比例,為老百姓再減負。 “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三明明確方向,每一項改革措施,無不聚焦“人民”二字。 “過去是我們上醫院找醫生,現在是醫生上門噓寒問暖。”將樂縣古鏞鎮和平村村民謝三同笑呵呵地說。原來,自2016年起,三明在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創辦公立衛生院,幾百位曾經的村醫被衛生院“收編”。 謝三同的家庭簽約醫生黃金華,就是第一批和鄉鎮衛生院簽約的鄉村醫生。有了黃金華定期進行健康體檢、用藥指導和健康提醒,4年來,謝三同的血壓得到很好控制。 如今,從新聞信息到歷史知識,從紅色文化到生活資訊,三明人都可以從小小的手機中獲取,既可看公眾號,也可看短視頻,還能觀賞微電影。 這得歸功于三明的媒體融合改革。2019年8月,三明完成了報、臺、網、端、微等市屬媒體資源的整合,市融媒體中心正式掛牌。從“相加”到“相融”,各新聞單位從曾經的“分灶做飯”,走向“中央廚房”的策、采、編、發一體化運作。從產品融合、渠道融合再到平臺融合,優勢互補的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正彼此助力,煥發新活力。 “要不失時機推動改革,善于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家底”并不殷實的三明,全面深化改革,走出了一條治理有序、文化昌盛、山清水秀、人民幸福的發展之路。 三明人說:“在三明這座小山城,我們的日子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