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始興打好“戰貧”組合拳 走穩脫貧致富路


05eb94ad6e1d40876a53b1531d0fe5a.png

始興縣將光伏發電與荒山改良綜合利用結合起來,發展農光互補模式。當地農戶因地制宜,種植南瓜、西瓜、番薯等低矮作物。圖為南瓜豐收。賴金艷 攝


1.png

始興縣澄江鎮大力發展有機水果種植,圖為獼猴桃收獲時節,工人們每天要趁太陽未出、暑氣未上的時候進行采摘。賴金艷 攝

  初冬時節,韶關始興2131平方公里的綠色大地上,到處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一個個村莊美麗如畫、一批批幫扶項目開花結果,貧困戶喜氣洋洋走上脫貧致富之路……短短幾年,蝶變在始興這個千年古縣悄然發生。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韶關始興縣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積極探索脫貧攻堅新模式、新機制,堅持在施策上出實招、在推進上下實功、在落地上見實效,奮力書寫脫貧攻堅時代答卷。截至目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2892戶7113人和29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達到脫貧出列標準。

當下,始興全縣上下正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和干勁,奮力奔向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


只爭朝夕??

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


 “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沖刺倒計時的關鍵時刻,必須壓緊壓實攻堅責任,一鼓作氣、一抓到底,確保今年底全縣貧困人口、貧困村全部實現穩定脫貧目標。”10月22日,始興縣委書記黃建華在縣委十三屆十次全會上指出,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任務、頭等發展大事、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千年追尋致富夢,決戰脫貧在今朝。為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成效,今年,始興堅持“縣負總責、鄉鎮抓落實、村組織實施”的工作機制,成立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掛牌督戰工作領導小組,采取定點督戰與巡回督戰相結合的方式,安排10個巡回督戰組作為脫貧攻堅前沿督戰員,定期進村入戶動態督導,針對摸排核查突出問題。建立脫貧攻堅短板弱項整改臺賬,實行“一周一匯報、一周一研判、一周一反饋”制度,下發了29期督戰通報,對發現問題逐一銷號整改,確保脫貧攻堅質量更高、成色更足。

  進村莊,看基地,訪農戶,拉家常……今年4月,全縣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貧困村達到脫貧出列標準。始興縣以上率下全面開展訪貧問效活動,對貧困戶退出“八有”、脫貧質量和脫貧穩定性以及貧困村“十項”出列標準達標情況進行拉網式排查,建立問題清單,全面進行整改。同時,將不少于全縣貧困戶總戶數10%的貧困戶共303戶確定為重點幫扶戶,建立臺賬,制定鞏固幫扶措施,跟蹤了解貧困戶家庭具體情況、經濟收入、政策落實情況、幫扶工作滿意度等,進一步鞏固幫扶成效。截至目前,全縣各級領導干部到戶開展訪貧問效12513人次,幫助貧困戶解決困難問題1854個。

  面對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始興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積極采取應對措施。為解決疫情對貧困勞動力復工復產的影響,點對點包車免費護送73名貧困勞動力返崗就業,對剩余未復工的貧困戶“一對一”引導就地就近就業;針對滯銷的14類扶貧產品,大力開展消費扶貧。為預防疫情對貧困群眾收入的影響,始興堅持每月摸排一次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戶情況,通過加大幫扶力度和及時納入兜底保障,防止返貧和新的致貧。


“頭雁”引領??

凝聚脫貧攻堅強大合力


  硬底化的鄉村道路縱橫交錯、干凈整潔,村民庭院花團錦簇、芳香四溢,小廣場上體育設施齊全……走進始興縣隘子鎮風度村,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讓人流連忘返。作為廣東省第一批“紅色村”黨建示范點,風度村把加強基層黨建與推進脫貧攻堅、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走出了一條紅色黨建與脫貧攻堅融合促進之路。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風度村的蝶變源自始興縣基層黨建示范工程的開展。近年來,始興縣積極構建村級黨組織領導下的村委會、村民小組、村務監督委員會等農村基層組織共建共治的鄉村善治新格局,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結合,不斷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加強鄉村法治建設,加強矛盾糾紛化解,推進基層實現鄉風文明、和諧穩定。真正把黨的組織建在合作社、龍頭企業、生產基地、黨員中心戶等實體上,與群眾形成緊密聯系,讓群眾在產業發展中富起來,實現黨建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始興切實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優勢,構建起縣、鎮、村三級扶貧工作體系,縣黨政“一把手”主動到脫貧攻堅第一線靠前指揮,堅持每月召開1次扶貧專題會議,研究部署脫貧攻堅工作。縣領導每人帶頭掛點1個鄉鎮、包干1個貧困村,定期到貧困村、貧困戶督導脫貧攻堅工作,通過以上率下,壓實扶貧攻堅責任。

 “頭雁”引領凝聚起強大合力。始興縣大力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精準選配政治堅定、實績突出、作風過硬、群眾信任的優秀黨員干部駐鎮駐村,共派出29名第一書記、29名黨建指導員、116名面上駐村工作隊員全脫產駐村,和群眾打成一片,幫村民所需、扶村民所急,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發揮著主力軍作用。在始興黨員干部的奔走下,一個個幫扶項目落地見效,一項項基礎設施建了起來。如今,行走在始興廣袤的農村大地,山清水秀的風光隨處可見,農戶錢包鼓了,笑容多了。


精準施策??

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


 “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鎮。有了遠程醫療,省時省力又省錢。”在始興縣紅梨村,一臺電腦、一部耳機,聯網后就可以跟專家視頻通話、做基礎診斷。早在2018年,該村便建立了全省首個與省級人民醫院對接的遠程醫療項目,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建立健全對患病村民遠程醫療問診、巡診、轉診、義診等機制,對接組織患病村民及時就醫,最大程度避免了村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如何穩得住、不返貧?兜底幫扶是底線。始興聚焦“八有”加強保障性政策落實,扎實開展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兜底扶貧、危房改造等工作,堅持動態管理、持續對接各類數據,確保各項政策100%落實到位。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秉承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始興縣時刻把貧困群眾的冷暖安危掛在心上,織牢織密社會保障網,不讓一名貧困人員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掉隊。積極落實教育扶貧,2017年至今,累計發放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生活費補助1136.95萬元,惠及學生6749人次;免除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學雜費114.38萬元,惠及學生841人次。落實住房保障,自2016以來,始興共計撥付資金4250萬元,為1292戶貧困戶進行危房改造,讓貧困戶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針對農村貧困人口大病人員名單進行逐一篩查,在篩查過程中發現一例,救治一例。如今,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已照進現實。

  此外,始興縣創新認領認捐模式,引來扶貧“活水”流向田間地頭。聯合東莞塘廈鎮,廣泛發動珠三角地區愛心企業、社會愛心機構到始興認捐民生工程,為東莞對口幫扶的23個省定貧困村籌集幫扶資金1141萬元,其中塘廈鎮對口幫扶的12個貧困村30項扶貧項目工程被各大商會和企業認捐。始興還與塘廈鎮簽訂消費扶貧協議,在東莞舉辦扶貧產品展銷會,籌集到塘廈鎮社會愛心團體、人士捐贈的916萬元,有效提高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


產業崛起??

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司前鎮1500畝草珊瑚產業基地、澄江鎮1500畝有機蔬菜標準示范園、隘子鎮香菇生產基地……近年來,始興縣依托當地資源,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按照“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的思路,以特色產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有力助推了鄉村振興的步伐。

  發展產業,始興縣突出做好“特”字文章。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始興因地制宜圍繞現代農業產業、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謀劃發展特色產業。全縣10個鄉鎮都建立了連片100畝以上扶貧基地,29個貧困村都分別建立了連片50畝以上的扶貧基地。精準扶貧以來,新增1000畝以上扶貧產業3個,500—1000畝扶貧產業4個。

作為中國楊梅之鄉,始興縣積極推動楊梅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充分發揮產業園的聯農帶農益農作用。產業園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帶動農戶”的方式,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集體+農戶”等模式,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帶動模式,吸引返鄉創業人員45人,吸納農民就業8500人,輻射帶動農戶1812戶,產業園內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560元,累計聯結帶動2800戶貧困戶,平均每戶每年增收2124元,成為促進產業興旺、助力增收致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牽引力。

  自開展精準扶貧以來,始興采用集中扶貧資金建立產業基地和與農業經營主體合作的方式,大力培育鎮村主導產業,投入8062萬元建立了109個特色扶貧產業,帶動了貧困戶1334戶4378人實現增收脫貧。出臺產業、就業扶貧“以獎代補”方案,繼續對積極發展生產和外出就業的貧困戶給予獎勵性扶持,鼓勵貧困戶通過產業就業增收,增強自身造血功能。今年共計發放三批產業“以獎代補”資金424.53萬元,惠及貧困戶近千戶。

  日前,始興縣成立了鑫農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對鎮村扶貧資產規范管理,跟蹤扶貧資金投入項目,通過外引內培發展規模化農業產業項目,通過項目帶動農戶參與產業發展或吸納帶動務工并享受收益分紅,促進產業持續長效發展。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