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嘟”日前,記者來到位于馬市鎮都塘村110MW光伏發電項目基地,剛進入基地,就從不遠處傳來了一陣拖拉機開動的聲音。看到記者一行,拖拉機上的人們停了下來和我們打招呼:“我們正準備去采收南瓜,一起去吧!”
跟著大家走進光伏發電區內,只見一排排的光伏電池板像一大片“鐵莊稼”直直聳立在土地上,藍色的光伏板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光。電池板下,一壟一壟的南瓜長勢喜人,向四周生長的藤蔓上結滿了南瓜。
“上面發電,下面種植,一地兩用,一舉兩得。”馬市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8年以來,始興縣引進了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在馬市鎮黃田村、壢坪村、都塘村及附近一帶的荒山坡上,投資6億元建設了110MW光伏發電項目。2020年1月底,兩期項目全部完工后,為進一步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馬市鎮因地制宜,將光伏發電與荒山改良綜合利用結合起來,發展農光互補模式,鼓勵和引導當地種植大戶承包板下土地,種植農作物,并帶動周邊貧困戶增收。
彭金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以每畝10元的價錢,承包了都塘村及附近一帶的光伏發電項目板下土地1000多畝,種植了多個品種南瓜、西瓜、番薯等作物。
眼下,正是南瓜大量成熟上市的季節。每天,彭金強都要組織大量工人來采收,基地里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記者采訪這天也不例外。到了采收的地方,十幾名工人從拖拉機里下來,腳穿雨靴,手拿小刀,挑著水桶,立刻就穿梭進了成片的太陽能電池板下,開始采收地里的南瓜。
據了解,今年基地共種植香芋南瓜、花生南瓜、板栗南瓜、密本南瓜等多個品種的南瓜700畝。彭金強介紹,這700畝的南瓜,要是在氣候好的年份,畝產能達8000斤,今年夏天偏熱,但是畝產也有5000斤以上,按照與東莞企業產銷對接的0.8元/斤收購價,預計產值達280多萬元。
基地還采取“基地+公司+農戶+貧困戶”的模式,精準幫扶貧困戶,可持續地增加他們的收入。“我每天所使用的工人,多的時候100多人,大部分是貧困戶,直接帶動他們年增收六七千塊錢。”彭金強告訴記者,南瓜采收完后,他們要重新平整好土地,擴大種植規模,加大與東莞企業的合作,增加當地用工,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增收。
“農光互補”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實現了立體構造、一地兩用、復合收益,在發展綠色新能源的同時也推進了當地鄉村振興。目前,始興縣又在推進新的光伏發電項目--馬市鎮200MW光伏發電綜合利用項目,近期可動工建設。因此,始興縣還將進一步推廣“農光互補”模式,擴大種植規模,增加種養項目,完善板下種植生態,并加強與韶關市區、東莞、廣州等地市場合作,助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