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鐵肩擔道義 妙手寫文章

吳婷《拾年》讀后感


  拾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也許只能算是一瞬;然而,對于個人來說,卻可能是成長變化或者生命歷程的某個重要階段。拾年,可以使呱呱墜地的嬰兒長成天真爛漫的少年,拾年,也可以使人從“一箭落雙雕”的豪邁壯年變成為“野餉擷藥苗”的垂垂老者。拾年,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可以是摸索前行的漫漫長夜,也可以是石破天驚的歷史階段,做出讓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

  2012-2022年,正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深化改革開放進行民族復興的重要拾年,中華民族的每一寸土地都發興著深刻而巨大的變化。吳婷的新著《拾年》,真真切切地記錄了中國最美小城、千年古縣——始興在這一歷史時期的許多人物故事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記錄著始興干部群眾在民族復興的潮流中前進的腳步和歷史的印記,記錄著始興城鄉由自然生態向文明生態過渡的奮斗歷程和豐碩成果。

  當我捧著這本沉甸甸的《拾年》翻閱時,眼前自然地浮現出一個文靜淡雅的女士形象。吳婷,土生土長的始興人,2010年大學畢業考上選調生,回到老家始興工作,初到鄉鎮鍛煉,后來調入縣委辦公室,擔任新聞秘書。2012年至2022年,是吳婷在縣委辦工作的十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她有更多的時間機會深入城鄉基層,了解始興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十年間,她辛勤筆耕,用自己青春、智慧和汗水,記錄下始興發展變化的點點滴滴,撰寫了三千多篇一百五十萬字的新聞稿件,發表在國家、省、市各級報刊、新聞媒體或網站上,獲得了南方日報“十佳新聞秘書”獎,被省市媒體評為優秀通訊員。

  日前,吳婷將自己十年來撰寫的主要稿件匯集成書,編印出版。全書307頁近17萬字,共83篇文章,全部均為通訊報導和報告文學之類的紀實性文體,分年編排,圖文并茂,印刷精美。

  縱觀全書,筆者認為《拾年》具有如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高度體現作者的敬業精神和使命擔當。

  新聞稿件與其他散文、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的顯著區別就是它具有極強的時效性。社會生活千變萬化,有些現象轉瞬即逝,宣傳工作的重心也會時有轉移。因此,新聞作者不但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或自然現象中理出頭緒,找準落筆點,更要有雷厲風行的實干精神,從采訪、記錄,到整理、發送,每一個階段都容不得拖拖拉拉,稍有怠慢,就有可能使新聞變成“舊聞”。

  作為一個縣的新聞秘書,吳婷深刻地認識到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責任,從不懈怠,夜以繼日勤奮工作。從作者十年發表三千多篇稿件來看,幾乎是平均每天一篇,而這僅僅是成功發表的,由此足見作者的敬業精神以及書寫速度和文稿質量。每一個新聞工作者所寫的稿件,都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見報率。做過辦公室文秘工作的人都知道,要寫出一篇好文章是多么不容易,加之新聞工作任務繁重,時效性強,一年當中不知有多少個不眠之夜。正如作者在《后記》中寫到的那樣:“白天外出采訪,忙于其他日常工作,到了晚上,才能靜下心來想標題、列框架、細細打磨每一個段落……幾易其稿,寫到凌晨,都是常事?!?/p>

  二、慧眼識珠,善于選材。

  采寫新聞稿件,選材是關鍵,也是成功發表的第一步。社會生活千頭萬緒,社會現象千變萬化,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各項事業日新月異,究竟寫什么好,需要作者獨具慧眼。要選擇那些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社會風貌和生活本質的材料,即是最具典型性的人物、事件、問題、現象來寫,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突出“新”意,具有引領和指導意義。

  吳婷的新聞稿件,在選材上可以說是慧眼識珠,善于舍取。例如,2012年,我縣羅壩鎮率先實施“民情日記”,要求干部下鄉用筆記錄民情,逐個解決老百姓反映的民生問題,切實為群眾辦實事。這項活動隨后在全縣推開,受到廣大群眾的普遍贊譽。這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是獨開先河之舉。吳婷以新聞人的職業敏感,以《記民情 解民憂 暖民心》為題,將這一新生事物寫成文章公之于眾,受到上級領導和媒體的高度重視,省市領導多次前來視察總結,并向全省推廣。

  2011年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下發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等多個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文件,始興縣也同全國各地一樣,扶貧工作如火如荼開展。為了配合這一中心工作,吳婷經常深入鄉村,抓重點,找典型,每年都有多篇反映本縣推進扶貧工作的相關報道。如果說,《一個省級貧困村的變遷》報道了始興縣城南鎮東一村脫貧攻堅的個案,那么,《一個都不能掉隊——始興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紀實》則是總結了全縣脫貧攻堅的階段性成果。再后來,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吳婷又馬不停蹄采寫報道這方面情況,《奏強鄉村振興時代強音》《全力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煥發新氣象》等一大批高質量的新聞稿件相繼推出,極大地鼓舞了全縣干部群眾的工作信心和勇氣。

  三、抓住典型細節,精心刻畫人物。

  新聞通訊,尤其是報告文學常常離不開描寫人物,報導人物的先進事跡。有人說,報告文學作者是玉石藝人,他是以真實的材料雕琢出光輝照人的藝術品。確實如此,報告文學是刻畫人物而不是塑造人物,小說人物可以虛構,而通訊報告中的人物必須是社會中存在的,是生活中實有的。

  《拾年》這本書中的文章,大多是寫整體,寫群像,以事帶人,也有一些以人帶事的人物通訊。例如《勤勞的守蜂人》《傾情二十載 不遺余力育幼苗》等等。吳婷深諳并且嚴格遵循上述寫作原則,在人物寫作上不虛構不夸張,并且切實注重以下幾點。

 ?。?、重視人物性格的刻畫。在《勤勞的守蜂人》一文中,作者選取了許多能夠表現作品描寫對象鄧樹行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典型事例來進行刻畫。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成果以及他人的評價來表現主人公的高尚品德和引領作用,做到主題集中,點面結合,不枝不蔓,使人讀后印象深刻。   

  2、恰當使用人物個性化的語言。作者在刻畫人物時,注意采用個性化的語言,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寫養蜂人鄧樹行時,文中數次引用鄧樹行的原話。“蜜蜂和人一樣喜歡群居,在蜂王的帶領下,成千上萬的蜜蜂聚集成一個大家族。蜜蜂也是有感情的,你對它好,它就會對你好?!边@句話形象地表達出鄧樹行對養蜂事業的熱愛之情。當作者問鄧樹行為什么養蜂的人會越來越多時,鄧樹行淡淡一笑:“其實也沒什么,就是讓大家看到養蜂產業的希望?!碑攩柕疆敓o報酬的協會會長是否值得時,鄧樹行從容地說:“用點錢做愛心事業,總比打牌休閑有意義有價值得多吧!”“淡淡”“從容”等詞語既是對主人公的形態描寫,也是對主人公的細節描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些語言雖然不多,但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很好地表現出主人公熱愛養蜂事業,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品德,猶如楊朔筆下那位釀造甜蜜事業的人令人銘記心間。

  又如記述幼兒園長李志紅時,作者是這樣寫的:李志紅說,園長這份工作讓她倍感珍惜,只要看到孩子們純凈的小臉,聽到孩子們喊她“園長媽媽”,她就會忘記所有的煩惱?!昂⒆觽兙拖裉焓挂粯訃@在我的身邊,融入到了我的生活,有他們我每一天都過得非??鞓罚惶煲姴坏胶⒆游叶紩涣晳T。”可以想見,作者采訪李志紅時,絕對不僅僅說了這些話,但是作者在文章中僅僅選用了這兩句話,就生動而準確地表現出李志紅熱愛幼兒教育的思想感情,照應和深化了“傾情二十載,不遺余力育幼苗”這個主題。

  3、恰當運用側面描寫和細節敘述來烘托人物形象。新聞寫作離不開采訪,如果只采訪主人公,往往還不夠全面,有些情況,主人公不會說或者不好意思說,因此就要采訪與寫作對象周圍有關的人,在文中也往往通過對這些有關的人作側面描寫,用來烘托描寫對象的形象。吳婷對這一寫作手法能夠運用自如得心應手。例如為了表現養蜂人鄧樹仁樂于助人帶領蜂農致富的高尚品格,她在文中適當地插入從山東遷到始興的養蜂人周煥宜的說話以及他在鄧樹行的幫助下改進養蜂技術,擴大養殖規模,勞動致富的事實,從側面烘托出描寫對象的可信形象。

  吳婷在刻畫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既有一般群體性的敘述概括,又充分注重個性化的細節敘寫,從而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更加真實可信。例如寫李志紅不遺余力育幼苗,除了寫她如何勤奮創新,如何盡職盡責以外,還寫到了她為了照顧務工家庭,將孩子的入園時間提前到早上七點,把放學時間推遲到下午六時三十分,如果家長要加班,孩子還可以留園吃晚飯,并且有老師照顧。這些細節無疑給人物形象加分許多,感人至深。

  四、新聞性與文學性相結合,盡力做到完美統一。

  長篇通訊與報告文學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新聞性和文學性同時存在,兩者兼具缺一不可。它既不同于一般新聞報導的簡單實錄,也不同于小說文學可以虛構夸張。通訊報告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選取典型事例,概括提煉加工,具有明確的主題思想和政治傾向,并且要符合國家的政策導向,以期起到宣傳引領的作用。但是無論怎樣概括加工提煉,都不能違背真實性原則。當然,作者也可以運用描寫、抒情、議論等表現手法,以增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吳婷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逐步掌握了上述文體特點,逐步向新聞性與文學性相統一的道路邁進,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僅以《拾年》中的最后一篇《始興:文化沃土綻芬芳》為例作簡要說明。

  文章以議論開頭,開宗明義,闡明主旨。接著描寫抒情:“一縷春風拂面來,文化沃土綻芬芳?!弊髡咔捎帽扔鳎猴L、沃土、芬芳等詞語很好地表現了祖國文化繁榮的大好形勢和始興文脈昌盛,文化成果豐碩的可喜局面。

  接下來,作者從“以文惠民、以文化人、以文會友、以文潤城”等四個方面分別介紹始興開展一系列文化活動的過程和取得的成績。文章運用翔實的事例和數字,有時間、地點、人物、事實、經過和結果,有圖有真相,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新聞性。此外,文章恰當地運用描寫、議論、抒情等不同的表現手法,如“品牌活動展示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生活是美好生活的生動注腳”“優秀的文化作品滋養群眾精神文化”“腹有詩書氣自華,人如此,城市亦如此”,這些議論的句子鏗鏘有力,恰到好處地穿插于文中,增強了文章的理論性和節奏感,深含哲理,使人信服。

  “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文化服務的觸角延伸到了各個角落、各個群體,異彩紛呈的文化惠民活動像一朵朵艷麗之花,不斷在始興這片沃士綻放,散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像這樣生動形象的描寫句子還有許多,它們如繁花般地點綴在文中,為文章增色,為讀者所吸引,極大地增強了文學性,豐富了文章的血肉,使讀者為之感動,興味盎然。由于這篇文章選材準確,立意分明,內容緊湊,寫法獨特,可讀性強,因而在新華社客戶端獲得了100萬的閱讀量。

  當然,《拾年》中的文章也并非無懈可擊,任何人的作品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何況是一個初出社會的年輕作者。比如有些作品,形式化概念化的痕跡依然存在,有的作品略顯單薄等等,但是這些,并不妨礙吳婷成為一個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我讀過吳婷的一些散文詩歌,感覺她是一個非常有潛質的文學新人,只要她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將來必定大有作為前程無量。

  縱觀吳婷的《拾年》,也是她新聞寫作漸趨成熟的十年,由相對簡單的通訊報導到比較復雜的長篇通訊或者報告文學,一步一個腳印,辛勤耕耘,成績裴然,可謂是“十年磨一劍”,用“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來形容吳婷這十年的辛勤工作是再恰當不過了。

  《拾年》不僅僅是作者成長的腳步,青春的印記,更是始興人民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實錄,是始興山水變化,社會文明進步的忠實反映。愿所有關心始興發展進步的朋友都來看一看《拾年》,更多地了解始興的過去,更好地展望始興的未來。愿吳婷在今后許多個十年中,文學取得長足的進步,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功!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