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碧桐飄井幾經秋

  漫步在千年古縣始興,凝視曾經桐葉飄浮的鳳井,忽而覺得,這古井已然不是單純的一口井,而是一個地名,一段記憶,一條文脈,一座生態文明里程的豐碑。

  鳳井甘泉,是始興古十二景之一。康熙年間編修的《始興縣志》記載:“鳳井甘泉,在城東一里,深七尺,挖井底得石鳳,泉水甚甘潔。傳梁天監中,鳳鳴于丹山時,甘泉涌出。”天監為公元502—519年。相傳歷代以此泉作貢水,進貢州府衙門,乃至京城。鳳井,分類上屬四角井。井口正方形,四個角,紅砂巖砌井邊。井壁的底部有一邊以長方形條石托懸巖,其下有溶洞,不知深淺。井壁的青磚被井繩、桶椽磨出光滑的弧線,令人唏噓歲月的滄桑。

  井,幾乎成了從前街市繁華的重要元素。漫步在大街上,人們總是被高樓大廈阻擋了探尋城市發展歷史的視線。而一旦深入曲折幽深的城中小巷,突然發覺自己已深陷城市年輪的圈層。那年輪便是巷道,古井便是樹心,澆灌著古巷的年輪向外拓展。一擔擔井水就是沿著這些巷道飄灑進尋常人家,煮出世間百味。文明在延續,城市在擴展。鳳井已從1500多年前的“在城東一里”,演變成地處縣城之境;人口聚集,靠井而居,逐漸形成了一條鳳井巷。巷道不斷外展,樹木在街道延伸,就是城市在一圈圈生長啊!

  當下,人與井情懷依舊。即便是河邊街在城市演進中消失了的四角井,人們依然念舊。新建的一間“風度書房”就取名始興四角井分館,表明此地曾屬四角井,以慰藉人們的念想 。當自來水被引進城市的千家萬戶時,井水是否就被邊緣化了呢?我問鳳井旁搗衣的一位阿婆,這井水還能喝嗎?阿婆說,井水已經成為備用水源了,平時多用來洗衣,劏雞殺鴨,淋菜澆花,如遇上自來水管維護而停水,大家還得挑井水作生活用水;如果制作豆芽菜,用井水更好,因為自來水含氯氣、漂白粉,影響豆芽的品質。井水淋出的豆芽菜,清甜可口,風味更佳。古井冬暖夏涼。在那冰箱稀缺的歲月里,如遇婚慶等喜宴,可將沒煮完的生肉置于籮筐中,懸于半井之中儲存,居然能保鮮,隔夜不變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老年人對古井便是難分難舍,生怕城市建設中填埋了古井。居住在井邊的一位80多歲的老阿婆每天都要喝飽一肚井水才覺得舒服;歲月悠悠,習性難改,她與井水已經緣定今生。當她聽說東門街舊城改造不會傷及古井,甚至還要綠化美化環境,維修保護鳳井、當鋪井等古井時,特別高興。

  百姓喜歡鳳井,也愛護鳳井。定期清淤洗井,去腐生新,以確保水源安全,成了街坊鄰舍的共識。洗井不僅是一項公益活動,更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公序良俗。以前少有抽水機,要降低井水的水位,要由體力好的小伙子輪番作業,用桶吊起井水往外排,直至露出井底,方可洗井。洗畢,用大鐵鍋熬幾桶茶葉水傾入井中,以殺菌消毒,凈化水源。清洗后的井水更加清新可口,散發出淡淡的茶香。1987年,人們對鳳井進行了一次較徹底的清淤洗井和維修保護。一位當年參與洗井的少年,而今已成大叔,他家就住在鳳井邊。他說,當年他下到井底,穿過兩個溶洞,依然還有溶洞,不敢再往里走,至今沒有人知道鳳井有多深。

  七月流火,井冒涼氣。鑒于鳳井地下結構的復雜性,縣消防中隊聞迅派員前來支援洗井作業。抽水后,井底一邊露出狀如鳳頭的巖石,另一邊依然靜水深流,疑似地下河,不宜冒險深入。消防隊員只好清理了平時掉到井底的水桶、雜物以及淤泥、樹葉,用刷子洗刷井壁的青苔后乘云梯上來。鄰居們用煮好的茶水傾入井中,頓時一井茶香,滿巷四溢。清洗后的水井,幽深潔凈。炊煙起,街港歡,一瓢飲,潤心田。

  俯視洗浴后的鳳井,幾條紅色的小鯉魚正在井水中悠然自得地閑游。魚兒無恙,飲水放心。千百年來,用養魚的方法來試探水質是否安全可靠,也體現了老百姓的智慧。

  無論陰晴圓缺,百姓情牽于井。遇山洪暴發,河水會變渾濁,而一口好井卻能獨善其身,風雨無阻地潤澤百姓民生。圍在鳳井邊洗衣洗菜拉家常唱山歌是人們心情舒暢神采飛揚的快樂時光。有一種幸福就是暢所欲言,有一種歡樂就是圍井而歌!

  古往今來,山與水緊密相連。明朝舉人甘守正游攬始興時,曾臨鳳井而賦詩:“脈接丹山活水頭,碧桐飄井幾經秋。翩翩國瑞巢阿日,自有甘霖遍十洲。”遙想那時的鳳井之境,定是梧桐插天,水澤豐沛,綠葉倒影,百鳥朝鳳,詩意醉人。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進入新時代,丹山依然綠浪翻滾,墨水依舊碧波蕩漾。

  已經榮獲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的始興,不只是鳳井甘泉,還有千百口遍布城鄉脈動著的水井,都不言而喻——好山出好水!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