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生活在農村,長大后,在外面求學,謀生打拼。不知不覺之間,數十年一晃而過,記憶中的有些人有些事漸漸淡忘,可有關兒時的鄉村記憶反而隨著歲月的流逝,變得越來越清晰……
石橋
我們村前,有一座簡易的石橋,橋墩由一塊塊巨大的鵝卵石壘成。橋面則由四五塊長青石板鋪成。石橋雖小,卻是通往村里村外的必經之處。石橋旁邊,幾顆大樹緊挨著,濃密的樹葉把石橋給遮蓋了。
盛夏,我常常跟小伙伴們在石橋上玩耍。我們坐在一起,或在青石板上玩小石子,或畫畫兒,或扯開喉嚨,盡情地唱道:“排排坐,吃果果,外婆來了割耳朵!”或哼起那永遠也唱不膩的歌謠:“月光光,照四方。四方岸,跌下坎……”
石橋底下有一條小溪,潺潺而流。橋下水深,形成一個水潭,一群群魚兒在水潭里游來游去。我們有時在水潭里捉魚。捉魚時,先把水流堵死,或另開一條小水溝,把上游的溪水從旁邊引去,然后用臉盆或鐵桶把溪水潑干。到了最后,只剩下活蹦亂跳的大小魚兒了。我們把魚兒盡數捉住,放進鐵桶,再提到空坪之中,分成若干份,然后通過抓鬮來分魚兒。有時,魚兒藏在橋墩下的縫隙之中,我們便把小手伸進去,把魚兒牢牢捉住。有時,運氣不佳,拖出來的不是魚兒,而是一條滑溜溜的水蛇,嚇得我們趕緊松手,連滾帶爬,遠遠地逃遁。
農忙之后,大人們在曬谷場上曬干了稻谷,用風車把稻谷弄得干干凈凈,便用籮筐盛著,肩膀上挑起沉甸甸的谷子,趕往糧管所交公糧。大人們挑擔路過石橋時,便放下手中的扁擔,一屁股坐在石橋邊上納涼歇息,他們翹起二郞腳,七嘴八舌地聊起家里的瑣事……
后來,村里有一位十幾歲的癡呆少年在石橋下玩水,不幸被淹死了。村中的老人說,少年淹死后,成了冤死鬼,他的魂魄要投胎人世,必須要抓一個替死鬼方可投胎。大人們再三警告我們不要到石橋那兒玩耍,說那兒陰氣重,有點邪門。我們聽了,心中害怕,便再也不敢到石橋上玩耍,也不敢到水潭里捉魚了。
石神廟
穿過石橋,向村口方向前行大約一百米,有一座古舊破敗的石神廟,孤零零地立在那兒。老人們說,石神廟原來供奉著神仙。據說,到了除“四舊”的時候,神像被人打爛,石神廟改作了舂米的場所。每年五月端午節前,石神廟最為熱鬧。大人們備好上好的大米,用水浸泡后,用桶或用籮筐盛著,挑進石神廟里舂米。舂米時,大人們手按木架,腳踏“木踏踏”,那高高的“木踏踏”便昂起馬頭似的木頭,然后再“轟”地掉入石臼之中。如此反復,白白凈凈的大米便舂成了細嫩的米粉。我覺得好玩,曾經踏過“木踏踏”,但因年紀小,力氣不大,那馬頭似的“木踏踏”始終不肯起來,靜靜地趴在地上,不肯起來。大人們取笑我說:“小屁孩呢,乳毛沒干,也想玩這玩藝兒。等你成了男子漢,它才肯聽你的話呢!”
后來,村里安裝了碾米機,便再也沒有人到石神廟舂米了。石神廟更加破敗了,只是到了刮風下雨的時候,在石神廟附近勞作的大人們沒有帶上斗笠和蓑衣,才飛也似地沖進石神廟避雨……
老樟樹下
進入村口,有一處大空坪??掌褐醒胗幸恢昀险翗?。聽老人說,那株老樟樹至少有幾百年的歷史。老樟樹看上去好大,需要好幾個大人伸出手臂才能合抱過來。老樟樹的樹枝像一只只天神的巨臂,斜斜地橫伸出去,遮住了大半個空坪。每天,成群的鳥兒飛過來,落在樹丫上,嘰嘰喳喳地呼朋引伴。樹丫之中,掛著好多大大小小的鳥窩。有膽子大的后生,不顧老人的勸阻,硬是抬來長長的樓梯,架在老樟樹上,爬上樹去捉鳥兒,掏鳥蛋。老人們見了,搖頭嘆息:“唉,不聽話的野仔,作孽??!鳥兒活得好好的,干嗎要毀了人家好好的窩呢?”
老樟樹下地勢開闊,小伙伴們愛玩“摸營”的游戲。玩這種游戲時,要把全部人分成甲乙兩隊相等的人數。不管哪一隊,都要想方設法守住自己的“營盤”?!盃I盤”可以是一棵樹,可以是一根電線桿,也可以是一尊大石。每次,甲方要派出人馬沖向乙方的“營盤”,如果你觸到了乙方的“營盤”,而乙方又沒能把你捉住,乙方便已經輸了。自然,乙方也會主動認輸,不會坐而待斃,他同樣會派出好手,想方設法去偷襲甲方的“營盤”。這種游戲競爭很激烈,充滿樂趣。為了擒住對方,要發足狂奔,或追逐,或逃竄,跑得滿頭大汗,累得氣喘吁吁。小伙伴們經常玩這種游戲,個個練得身手敏捷,健步如飛。當然啦,我們還在老樟樹下玩陀螺,斗蟋蟀。每天,老樟樹下,歡聲笑語不斷,熱鬧非凡。
老樟樹旁,有許多菜園。菜園里種植了各種青菜。我家有一間菜園,緊挨老樟樹下的大空坪。母親和姐姐種了許多蔥蒜韭菜,還有白菜、芥菜、卷心菜。一年四季,菜園里綠油油的,青菜長勢喜人。還種了番薯,到了秋天,番薯成熟。母親收工回家,便挑上籮筐,把一串串的番薯挖出來,收拾干凈,挑回家里,堆放在床底下。那時的番薯主要用來燒番薯飯,并作為飼料用來喂豬。母親還在菜園邊種植了幾株甘蔗。秋冬之時,甘蔗長得高高的,比籬笆還要高出半截。甘蔗入口甘甜,令人回味。籬笆上,爬滿了絲瓜苗,點綴著朵朵花兒。葉子濃密處,一根長長的絲瓜探出頭來,令人眼前一亮?;h笆上,或吊著一串串荷包豆,一派豐收的景象。
我們喜歡在籬笆上捉蜻蜓、天牛和金龜子。等它們停歇在籬笆時,我們踮起腳跟,躡手躡足地靠近它們,悄悄地伸出拇指和食指,倏地出手,把它們捏住。我們用縫補衣服的細線,綁住它們的腿腳,然后一手牽住線頭,把它們往空中一拋,任其飛翔??梢驗榻壸×怂鼈兊耐饶_,它們飛行不遠,便一頭栽倒在地,不停地掙扎……
竹筒屋
因為臨近河流,我們村的房屋大多是青磚瓦房,可以有效地抵御洪災。房屋的形狀是典型的竹筒屋。所謂的竹筒屋,指的是房屋寬不過三四米,而進深則達幾十米。據說,清末民國時期,我們村的老街道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每家每戶的大門用大塊的厚木板來代替墻體。房門兩旁都用灰黑的墨汁寫成各類標語,諸如“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之類的標語,那些標語用美術字書寫,留下了鮮明的時代烙印。房屋里面光線太暗,家家戶戶在廳堂里開了小天井,微弱的光線從天井中透射下來,帶來一抹光亮。家里的房間也用木板搭建。由于屋內光線昏暗,我的膽子又小,當每我獨自留在家中時,心里莫名產生一股畏懼之心。每次進出家門,我腳下生風,不由自主地加快腳步……
砍柴
每年春節后,鄉親們便開始忙活了。第一件事是上山砍柴,備好柴火??巢駮r,要拉上手推車,備足中午的干糧,自帶茶水。鄉親們往往要步行六七公里,鉆進茂林之中砍柴??诚履静窈?,割下山藤,把柴收拾整齊,捆綁好,扛到大路旁,裝進手推車,用粗大的繩索把木柴綁得結結實實,然后才啟程回家??巢袷且环N又苦又累的活兒,每次累得全身濕透,回到家里,早已累得筋疲力盡,不想動彈。年幼時,我經常隨母親姐姐們一塊上山砍柴,有時候,還把捆綁好的木柴運到縣城去兜賣。那種日子,非常艱苦。
在湞江河畔的江口北岸,住著一戶姓邱的外來戶。邱家以捕魚為生,以擺渡為業,全家都是撐船的好手。我們砍柴時,喜歡到北岸的大山里去。每次,我們都要渡船過河,來來往往,委實不便。渡河時,要把車上的木柴卸下來,硬是用肩膀扛上渡船。船家見木柴堆放好了,才拾起竹竿,輕輕地一點一撐,渡船便緩緩地向對岸駛去。
走親訪友,也要渡船過河。方圓十幾里的村民一般不交擺渡費。每年端午節前,船家女主人便挑一擔空籮筐挨村地進去。鄉親們見船家的人來了,便主動回家挑些大米、糍粑和粽子,放進船家的籮筐內。不消片刻,船家便收滿了一擔的禮物,高高興興的挑在肩膀上,回家去了。
軍民魚水情
那時候,不時有解放軍開拔到我們村附近進行拉練。天剛蒙蒙亮,當嘹亮的軍號聲吹響時,解放軍戰士迅速歸隊,威武整齊地在老樟村下或在河岸邊進行操練,“一二一”的訓練口號聲傳遍村莊。散隊后,解放軍戰士三五成群地深入農家,幫忙打掃衛生,修補屋舍。鄉親們紛紛豎起大拇指,對人民子弟兵的義舉贊不絕口。解放軍戰士紀律嚴明,他們經常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他們不憂民,在村外搭起帳蓬,在河邊埋鍋造飯,一縷縷炊煙騰騰地升上天空……
鄰家老太太
江口老街是百家姓,人們雜居在一起,和睦相處,親如一家。每家逢上紅白喜事,鄰居們主動上門幫忙。每家宰了豬,便在灶里架起大鐵鍋,用柴火煮好熱氣騰騰、香噴噴的豬紅瘦肉湯,然后大碗地分發給左鄰右舍,讓鄰里們一起分享喜悅之情。
我家右鄰姓王,王家有位老太太,慈祥和善。老太太每天在家里生火做飯,操持家務。我讀小學四五年級時,學會了生火做飯。每天回到家里,忙著洗菜,煮飯,喂豬。有時,我炒菜時突然發現小罐子沒有鹽了,便箭步如飛跑到王家,從后院打開老太太家的籬笆門,焦急地喊道:“太太——太太,我家沒鹽了,您借點鹽給我好嗎?”
“好嘞,你等一下……這么多夠嗎?”老太太給我舀了鹽,親自送到我的手中。滿頭銀發的老太太充滿慈愛之心,“你真乖,這么小就學會煮飯菜了。人家說得沒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謝謝太太!”我高興極了,道一聲謝,轉身奔回自家的院子,回到廚房里,灶膛里的爐火燒得正旺,我趕緊給鐵鍋里的青菜撒下鹽巴。
省城來的醫生
那年頭,村里來了兩位中年醫生,一男一女。聽鄉親們說,兩位醫生從省城來,是高級知識分子,也是一對夫婦。夫妻倆身材高挑,男的戴一副近視眼睛,英俊瀟灑;女的留著齊耳的短發,干練精明。夫妻倆臉和心善,待人親切。隊里的干部見他們長得嫩皮細肉,沒有安排他們干苦活臟活,特意騰出一間空屋,作為醫務室,供夫妻倆使用。夫妻倆人緣極好,鄉親們的小孩咳嗽發燒,便讓夫妻倆為小孩看病。夫妻倆是省城大醫生,醫術自然高明,那些小病自然藥到病除。小孩們吃了藥,或打了屁股針,很快痊愈。我發燒的時候,母親也曾經帶我去過醫務室。開始時,我見他們穿著白大褂,心里怕得要命。可夫妻倆和顏悅色,勸我說:“打針不痛的,就像蚊子輕輕地叮了一口,你是個男子漢,長大后肯定能當解放軍!來,我這兒有一顆糖,真甜!你嘗嘗吧!”就這樣,我最后脫下褲子,乖乖地伏在椅子上,主動讓他們給我打針。
夫妻倆在江口街落腳了好些年,終于等到回城的那一天。鄉親們聚在一起,依依不舍地為他倆送行,有的鄉親沒有什么好東西送給夫妻倆,便把自家地里收來的紅瓜子、荷包豆、菜干送給他們。有的鄉親不忍分離,竟老淚縱橫,不停地用一雙粗糙的手拭去老臉上的眼痕。后來,村里有鄉親思念他倆,大家湊錢派出代表,一起到省城去看望過他們。夫妻倆也帶著女兒女婿來過我們村,看望了曾經跟他們一起患難與共的鄉親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