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又是一年清明時

  ---長在臺灣近60年的孩子,想回家看看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一首于佑任的《望故鄉》,不知喚起了多少臺灣同胞對故土的思戀!臺灣島上生活的人民,是我們的血濃于水的骨肉同胞,中國大陸秀美的山川河流,是他們永遠無法割舍的故土。無數的臺灣同胞多么渴望能夠自由地往來于海峽兩岸,回到祖國大陸探親訪友,看看家鄉的那棵樹,那條河流,那些親人,重溫自己孩童時代生活的往事啊。然而,由于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特殊原因,致使兩岸同胞隔海相望,一汪淺淺的海峽,不知讓多少家庭破碎、骨肉分離。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在祭祖念宗的清明時節,任職于臺灣最高法院檢察署的張熙懷先生,回到了他生平第一次踏入的故土--始興縣頓崗鎮周所村,59歲的臺灣兵二代,第一次踏入故土,此刻的心情,用語言恐怕是難以描述! 

  張熙懷的父親張發泉是赴臺的始興籍老兵,1920年出生于始興縣頓崗鎮周所村,青年時期被征加入國民黨部隊,1949年,隨薛岳部隊遷往臺灣,直到1987年兩岸開放交流之際,與老家親人重新建立聯系,并且在九十年代前后兩次返鄉探親。張熙懷先生回憶說,因害怕家人受到牽連,父親到臺灣后便改了名字,也因當年一些限制,父親只能一個人回鄉。每次看他探親回來后,都會很開心,告訴我們家鄉的一些情況。身為一個赴臺老兵二代,張熙懷先生卻從未回過故鄉,而今年事漸長,代父探親祭祖的想法越來越強烈了,他要踏著父親當年返鄉的足跡,回到祖先生活和長眠的地方,尋找自己的家鄉親人。 

  據張熙懷先生介紹,作為臺灣最高法院檢察官,他已是臺灣當局文官之最了,一襲深色西服,頭戴禮帽,在大陸已是難得一見的文人風范。張檢官他常年頻繁往來于兩岸之間,到各高校進行講學,傳播他的思想與學術,架起兩岸間交流互動的紐帶橋梁,正如他所說的:要做兩岸人民的擺渡人,盡自己綿薄之力,為祖國、為家鄉做一些實事好事。 

  五十九年了,第一次回到故土,張熙懷先生尤為感慨,在下榻酒店賦詩道: 

  先父在臺以一人之力 

  開創成立始興同鄉會 

  我十多年來背包獨行 

  中國講學二十七省市 

  五院四系散播我理念 

  關外…山海關之外,黑龍江,吉林,遼寧 

  塞外…長城之外,內蒙古自治區 

  域外…嘉峪關之外,烏魯木齊 

  天涯…漠河北極村 

  海角…海南大學,三亞 

  都留下孤影的足跡, 

  交流臺灣刑事法治。 

  這次,更有意外收獲, 

  通過始興縣委統戰部, 

  牽頭讓我結識賴會長, 

  她是香港始興同鄉會, 

  這機緣真是千載難逢, 

  始興縣人在港臺奮斗, 

  同樣不忘本承接鄉緣, 

  女兒兒子都在港工作, 

  將鼓勵她他們去參與, 

  香港始興同鄉會活動, 

  仿佛投入爺爺的懷抱, 

  多和鄉親及長輩學習, 

  張九齡宰相后代子孫, 

  張發奎上將抗日名將, 

  是四一世代與父同輩, 

  我則是四三世代熙輩, 

  兩位孩子是在臺出生, 

  出生未照輩分取名字, 

  但都是始興張氏后代, 

  無論環境如何的變遷, 

  認祖歸宗是永不磨滅。 

 

  踏入張氏祠堂,高堂中央供奉著先祖九齡公的雕像,張熙懷先生取下禮帽,虔誠跪拜。這一拜,承載了太多太多,思念、眷戀、欣喜與無奈......明朝又將是別離,當晚張先生便寫下一首感人詩作發表于朋友圈: 

  南風吻臉輕輕 飄過來花香濃 

  南風吻臉輕輕 星已稀月迷濛 

 

  我們緊偎親親 說不完情意濃 

  我們緊偎親親 句句話都由衷 

 

  不管明天 到明天要相送 

  戀著今宵 把今宵多珍重

 

  我倆臨別依依 怨太陽快升東 

  我倆臨別依依 要再見在夢中

 

  中國歷史的發展浩浩蕩蕩,如同長江之水,一路奔騰向東。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念茲在茲。如今的兩岸關系,已是雨過天晴,更因為陳云林的順利訪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圓滿成功,簽定了兩岸直航、郵件直達與食品安全衛生等四項協議,因此而標志著海協會和臺灣?;鶗樌謴土酥贫然\作,兩岸關系進入了新的里程。張先生的這一趟回鄉認祖歸宗之旅不禁讓我聯想到:兩岸同胞攜起手來,共同創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愿景,的確是已經不遠了。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又是一年清明時,遠在臺灣的游子啊,大陸母親在期盼你的歸來!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