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251張模擬畫像

“我再認真想想,這里需要添加幾根眉毛,對,就這樣,屬于比較粗的線條。”

   “下巴對比畫面上要寬幾厘米,稍微拉長一點,呈半橢圓型。”

    “頭部比例要適當修改,這人整個臉型是國字臉,但我不確定他的鼻子是啥形狀的,我看到了他手里有槍。”

     在金店店員集體回憶的基礎上,嫌疑人的模擬畫像被初步勾勒出來了,第一位現在目擊者走進了模擬畫像室,根據自身回憶,對第一稿提出修改意見。

昨天發生的金鋪搶劫案作案時間僅為四分鐘,嫌疑人搶劫得手后全力沖出街道,不知是因心慌意亂,或是頭套沒戴牢固,急沖沖跑到第一個岔道口時,頭套瞬間脫落,他馬上停下了腳步,待其從地下檢起來重新戴上之際,十五秒之內有四位目擊證人目睹了其真容,剛巧這四個目擊者是從街道岔口四個角度看到了其面容,直線距離不足三米,他們同時證實嫌疑人手里握著一把手槍,剛巧這一區域沒有安裝監控攝像頭,用公安術語來說,屬于監控“盲區”。

當地公安局馬上邀請省城最頂尖的模擬畫像專家,要趕快提取目擊證人的記憶碎片,經畫像專家的嚴謹組合,勾勒出這名嫌疑人的真實影像,再發出通緝令。

第二名目擊者走了進來:“鼻子是尖挺型,上端有些扁平,臉部肌肉比較僵硬,顴骨比較高。”

“這個部位要適當加寬幾厘米,我總覺得哪里還需要修改,但實在想不起來了,哦,是耳朵比較大,耳垂還要畫長一點點,對,這樣就比較接近了。”

畫像專家的手不經意顫抖了一下,幾秒鐘后恢復了平靜,黑白素描畫像邊,鉛筆劃過了一道斷斷續續、隱隱約約的小痕跡,但這絲毫不影響畫作更加趨于完美。

第三名目擊者說出了另一個角度的辨識:“前額比這畫像里的要窄些,眼珠子更趨向于丹鳳眼,雙目有神。”

“雙目有神?!這個描述于繪畫無益,你還是說說你能夠想起的細節吧,比如頭部的具體特征,對破案幫助較大。”

“哦,他耳垂下面有個紅色的印記,又好像是小時候受傷留下的傷痕,這個我看得非常清楚,剛好在我的視線范圍內。”

畫像專家的手又再次顫抖了一下,遲遲疑疑在素描頭像上劃拉了幾下,一個小小的印記,就好像在蛋殼上繡花,細致又傳神地勾勒出來了。

一定要穩住,越接近成畫之際,越要沉住氣,并且一定要關注的細節,細節決定成敗,畫像專家至今共畫了250幅嫌疑人肖像,據此抓獲了250名嫌疑犯,靠的就是對人體臉譜的準確分類甄別,靠的就是對面相細節的把握,靠的就是對目擊者記憶碎片的有效提取。

第四名目擊者還在門外等待,畫像專家起來喝了口水,來回踱步托腮思考,再次從較高處目測畫像的輪廓,從一名美術學院畢業生到公安部門知名的模擬畫像專家,他相信這幅畫是到目前為止畫得最傳神最到位的,連眼神也畫出來了,沒有絲毫的偏差,他有這個自信和把握。

第四名目擊者提供了嫌疑人跑起來好像有類似長短腳的特征,專家覺得嘮叨且多余,只是機械地應答了幾句,畫筆并沒有動,畫面上再也沒添加一筆,搞得目擊者不知所措,莫名其妙地離開了畫室。

沉浸已久的記憶又被撈了起來,浮現在眼前的是那塊小小的疤痕,熟悉的疤痕,又是殘忍的傷痕,那是二十年多前家鄉青草山上,兩個十多歲的放牛娃在山路上玩彈弓打鳥的游戲,突然一陣低沉的腳步聲由遠而近,一頭公牛低頭舍命狂奔,紅著雙眼喘著粗氣,后面是一頭體型更大的公牛,全速追逐而來,山路狹窄,兩個放牛娃楞在路中,不知所措,電光火閃之間,高大的放牛娃一把推開矮了一個個頭的放牛娃,自己躲閃不及,牛頭直沖身腰,撞倒在山路旁,尖尖的牛角劃過其臉龐,一股鮮血流了下來,傷得很重。

公牛打架,神仙難擋,但在此時,畫像專家心里仿佛奔跑著幾百頭野牛,想躲也躲不開,想跑也跑不了。

從山村放牛娃到美術學院畢業生,再成為公安部門知名模擬畫像專家,他相信這第251幅模擬畫像是目前為止畫得最傳神最到位的,他有這個自信與把握。

該出去給家里的林伯打個電話了,電話里就說,我找到三娃子了,他在外過得很好,不必惦記。

(本文發表于廣東《南葉》雜志20176月總295期,轉載于《小說選刊》2017年第10期,獲得第四屆“光輝杯”世界華文法治微型小說征文大賽三等獎)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