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圍屋關不住人性

十九集電視連續劇《圍屋里的女人》在我縣首播以來,也許是因為該劇的主要景點在我縣拍攝,看來倍感熟悉也許是由于劇中波瀾跌巖的情節吸引著筆者,筆者每晩必睹為快,直至劇終。

 該劇以散文的筆法,描寫了一群生活在圍屋里的寡婦們的悲慘命運,敘述了她們與命運抗爭的動人故事,反映了在封建禮教壓迫下中國婦女所受的迫害,以及她們由逆來順受到覺醒抗爭的歷程。劇中的許多情節,對今天的青年人來說,似乎是天方夜談,但對千百年來的封建社會現實,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小小的縮影。

 在封建社會里,三從四德三綱五常是中國婦女至高無上的信條,更是束縛婦女的血淚斑斑的鎖鏈。在這條鎖鏈的禁錮之下,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卻只能從一而終,甚至丈夫死后也不得再嫁,縱有沉魚落雁之容,羞花閉月之貎,亦或正值情竇初開,舍苞待放之年,也必須關進密不透風的圍屋里,與外界隔絕,以保貞潔” 。封建衛道者們把圍屋稱之為清潔堂” ,似乎女人死了丈天,再與別的男人見見面、說說話,就是不貞不潔,骯臟不堪。因此,他們企圖把寡婦關進圍屋,一方面防止寡婦思春,一方面顯示他們所謂的道德” 廉恥” 。孰不知,人性是與生俱來的,怎一個” 字了得!

  君不見,就在寡婦秀英被沉潭,相好被亂棍打死后才幾個月,一向溫順賢良的豆苗與小叔春生卻戀得死去活來,為了不受沉潭的侮辱,寧愿從四層樓高的圍屋頂上跳下,到陰曹地府去與情人幽會……于巴婆是在清潔堂生活最久的女人,十六歲死了丈夫,進了清潔堂。在她六十大壽的日子,衛道者嘉獎她為婦女楷模”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她請求把四十年前的戀人瘋子放進圍屋與她團聚,親自為他洗腳梳頭,被抓住時仍然慷慨陳詞,痛說與戀人的相戀故事與相思之情,并主動請求沉潭了結。這難道不是對封建衛道者們,對圍屋清潔堂” 的絕妙諷刺?

 如果僅僅停留在描寫寡婦們追求自由,向往美滿幸福的婚姻,則不過是反映了人性中最基本的方面,歷代才子佳人作品,鴛鴦蝴蝶派作家們已經有過無數的描寫,不足為貴。《圍》劇著重表現了寡婦們人性中更加崇高的境界即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五娘,一個被畗人拋棄的戲子。正是她,最敢于直言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對愛情的向往,最大膽地張揚自己的個性。在她逃出圍屋,面對救出自己的恩人向她示愛的時候,仍然念念不忘自己心中的戀人。然而,當夢想成真,與戀人新婚燕爾,正在向榮華富貴靠近的時候,得知心中的戀人已經淪為侵略者的幫兇,她毅然抓起利刃向丈夫” 刺去……當個人利益與民族利益同時擺在面前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選擇民族利益,不惜舍棄個人利益甚至生命,這才是真正的貞潔烈女,婦女楷模!

 鐵板嫂,由于不堪忍受丈夫的凌辱,謊稱死了老公,逃進了清潔堂,打算這輩子不再嫁人,以為可以過太平日子。后來,她遇到老龍子,被欣賞,被憐愛,正如干柴近烈火,她的人性很快復蘇,她大膽地接受了老龍子的愛,勇敢地追求幸福。為了報答堂主阿蕓婆的恩情,她逃出圍屋后決意去為阿蕓婆報仇,火燒族長朱須公的宅子,卻又因救孩子而葬身火海。劇中每一個細節,處處表現出鐵板嫂善良、正直、不甘屈辱、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這不正是人牲中最善最美的地方嗎?

 最令人敬佩的是堂主阿蕓婆,她與表兄金標青梅竹馬,包辦婚姻使她另嫁他人。兒子出生,丈夫去世,宗族相逼,她無奈進了清潔堂。族長們原想用她管住那些寡婦們,成為貞潔楷模。然而她并沒有因身為堂主而湮沒人性,在大是大非面前,她總是挺身而出,站在善良和正義一邊。當姐妹們想沖出牢籠,奔向自由的時候,她總是網開一面,暗中支持當正義和邪惡較量的時候,她總是喝令邪惡放下你的鞭子!當兒子被害,戀人被殺之后,她把自己的悲痛化為民族的仇恨,毅然投身革命。明知保護革命分子有殺頭的危險,可她臨危不懼她本有逃出圍屋,奔向自由的許多機會,但她想到圍屋里的那些姐妹需要照顧,竟然留了下來當侵略者逼她交出革命黨時,她毅然帶領寡婦們與敵人拼命,血灑圍樓與敵人同歸于盡。這是何等英勇,何等壯烈!著實令我輩男兒汗顏。

 誠然,在受迫害的婦女當中,仍有未曾覺醒的女人,阿七婆、錢就是其中的代表。阿七婆身在清潔堂,卻不知自己是受害者,時時以副堂主自居,把封建的清規戒律當作尚方寶劍,處處和姐妹們作對,直至被侵略者強暴失身,臨死前才喊出:姐妹們,我好后悔啊” 的聲音。看到這里,我不禁為那些長期受著封建禮教摧殘而不知覺悟的婦女們扼腕嘆息。

 “僧是愚民猶可訓,妖為鬼域必成災,最可恨的是那些封建衛道者們,諸如李縣長、朱須公、二叔公之流,表面上道貌岸然,滿嘴子仁義道德,背地里卻是男盜女娼,什么可恥的事情都做得出來。李縣長在阿蕓婆救人心切有求于己時候,不惜調戲強占她的身體朱須公為了占人錢財奪人家產,不惜用酒灌醉了阿蕓婆,抓住她的手在契約上按了手印二叔公竟狠心地指使別人把阿蕓婆的兒子推下河里…… 劇中類似鏡頭不多,卻入木三分地勾畫出那些封建衛道者們的丑惡嘴臉,不能不說是編導的高明之處。

 《圍》劇以低沉的基調,悲壯的結局,濃縮了一段血淚的歷史。今天,圍屋里已經沒有女人,圍屋作為歷史的陳跡仍然保存下來供游人參觀。我想,它可以作為一面鏡子,教我們以古鑒今。圍屋里的故事再也不會重演了,青年男女再也不用擔心被包辦婚姻,寡婦們也不必擔心被沉潭、被關閉了。然而在人性被解放,個性受張揚的今天,我們不能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能借著張揚人性而漠視應有的道德和良知,更不能借著婚姻自由而置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于不顧,人性中最美好純真的東西不能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這也算是《圍》劇給我們的一點啟示吧。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