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斜照,紅染丹鳳。
一步步沿著臺階拾級而上,拾掇著一頁頁滄桑悲痛的歷史。那灰暗的石板、那肅穆的柏樹、那古舊的欄桿,百余年的光陰恍如從眼前掠過,一陣壯烈的氣息漫卷而來,縈繞于身,激揚著思緒的深沉和莊重。
哦,一個魁梧的身影,在我的仰望中逐漸展現——始興人民烈士紀念碑。
(一)
余暉灑地,滿場氳氤,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閃現在我面前。
1922年,一顆思想的種子飛入始興大地,生根、發芽、成長。
這顆種子來自于一棵正在茁壯成長的大樹——中國共產黨。
這顆種子的攜帶者是兩位書生:張光第、曾昭謙。這里,我們且把目光投向其中的一位英雄——張光第。
那個年代,攜帶這顆種子是需要勇氣的。但張光第回來始興后,甘冒奇險,積極向人們傳播民主革命思想,創辦“新興社”,出版《始興青年》雜志,號召人民起來打倒貪官污吏、土豪劣紳。
只有喚起廣大農民的自覺性,才能讓始興這個小山城發生徹底的轉變。張光第深諳此理,他和陳竹君領導組織農民運動,成立協會,游行示威,要求減租減息,反對包庇煙賭,沉重地打擊了地主惡霸勢力。
然而,黑幕如鐵,并不時射來惡毒的暗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反動勢力向革命陣營發起了猖狂進攻,1928年4月,始興農民運動領導人之一陳竹君慘遭暗殺,兇徒還割去首級拋至縣城太平橋下,一時白色恐怖橫行。
真正的英雄,總在常人的恐懼中顯現。張光第沒有屈服于白色恐怖,隱匿他鄉幾年后,又秘密回鄉指導組織了農協小組、兄弟會、耕牛會、陂水會等進步組織。1932年,他還激情飛揚地鼓勵進步青年:“我得勒緊馬韁,加鞭的飛到革命之路去和你們共同奮斗!”
1936年,張光第積極爭取到張發奎的支持,回來始興隘子創辦風度小學。他發揮高度的智慧,充分借助張發奎的威望,把風度學校發展成為始興革命的搖籃。1939年,風度學校建立了地下黨組織,并以成立護校隊的名義從張發奎處弄來三百多支槍和一批彈藥,還舉辦了軍事培訓班,培養了大批武裝斗爭骨干,1941年1月,中共始興縣委遷至風度學校,1945年2月,組織了風度抗日游擊隊,同年5月成立始興人民風度抗日自衛大隊,風度學校先后有一百多位黨員、盟員和進步師生參加了革命,為始興乃至全民族的解放大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期間,張光第還利用出任國民黨始興縣參議長的機會,積極組織動員抗日救亡運動,暗自為黨工作。
1945年5月,反共形勢日益嚴峻,國民黨縣政府密謀奪取地下黨員、國民兵團分隊長鄭衍屏的兵權,中共始興縣委急令鄭衍屏率隊起義,并通知張光第隨隊離開,但是,張光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主動要求留下來,希望能夠利用自己的身份,多在敵人內部做些工作。
然而,敵人終于露出猙獰的面目,絲毫沒有放過張光第,將他投入監獄,準備給予處決。中共始興縣委立即采取行動,營救了張光第。
不幸的是,幾個月后,張光第又被敵人捕進了監獄,1945年10月14日,一陣凄厲的槍聲劃破長空,始興革命的主要啟蒙人——張光第英勇就義。
其實,在那個時代,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英雄:陳竹君、鄭衍屏、劉世周、郭招信、全庚靖、官汝川、鐘正嬌……他們的名字都刻在我面前的這塊巨石上。
他們或許很普通,普通得如路邊的絲茅草。他們來自四面八方,有始興人,有外地人。他們是父母,是子女,是姐妹,是兄弟。他們也有自己的家,也有自己的生活。然而,他們考慮到的,不僅僅是自己。
他們在六十多年前的時空里,高揚著思想的武器,向著剝削集團組成的、散發著腐朽氣味的丑惡王朝奮勇戰斗,如果有人倒下了,另一個人會拾起地上的武器,毅然前進。
在路上,在地下,在無名之處,都有著他們的息身之所。或許在萬物欣欣生長的春天,或許在大眾齊賀的節日,他們以一種悲壯的方式去了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那個地方,也許很好,也許很差。
生命是偶然,死亡是必然。死亡有很多種方式,然而,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種壯烈的方式——為人民犧牲。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點亮了始興的天空。
其實,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著天生的英雄,在母親懷中的時候,誰都是同樣的人。只不過,有些人在困難的時刻,作出了勇敢的選擇,敢為人之所不敢為,敢當人之所不敢當,這就是英雄。
所以,他們都是真正的英雄!
在某個日子,我們或許會哀悼這些烈士,或許會讀過他們的名字,或許答應過要念念不忘他們未竟的事業。
然而,現在的我們又做了多少呢?
——當交通事故發生時,有多少路人會及時相助,積極為傷者搶救?
——當搶奪案件發生時,有多少旁觀者會見義勇為,阻止歹徒的惡行?
——當搖頭丸、K粉等日益在歌舞廳毒害著年輕人時,有多少老板會奮力勸說:后生仔,這個吸不得?
……
在很多很多需要英雄的地方、需要英雄的時刻,我們陡然發現,英雄幾乎找不到了。
當死亡已經發生,遺忘就覬覦一旁,隨時準備乘虛而入。果然,烈士現在已經淡出了我們的視線,英雄開始遠離了我們的記憶。我們正處于英雄漸漸消失的一個年代。
上世紀,魯迅寫了一篇文章《為了忘卻的紀念》,痛心疾首地告訴我們: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上世紀,列寧也預言般的警示過我們:忘記歷史就是背叛革命。然而,渾渾噩噩中,我們幾乎忘記了歷史、忘記了承諾,我們不僅不能面對理想,甚至不敢面對現實!
烈士已逝,英雄安在?
(二)
我沿著烈士碑緩緩繞行,巨石蒼蒼,山風罡罡。我注視著碑上的英名錄,每一個名字的背后,都是英雄的靈魂。每一個靈魂的上空,都閃耀著信仰的光芒!
沒有英雄的時代,是個可悲的時代。
沒有信仰的時代,是個淪落的時代。
可惜,隨著資本經濟的濫觴,現在的共產黨人除了宣誓入黨的時候念叨幾句以外,共產主義信仰也幾乎要消聲匿跡了,人們開始失去了脊梁骨……
——國人的精神道德日益迷茫,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甚囂塵上,芙蓉姐姐、鳳姐等風行一時,藥家鑫隨意殺人竟然得到整個音樂學院支持,是否判刑甚至也成為一場大討論,《非誠勿擾》更是將笑貧不笑娼的窗戶紙毫不留情地捅破,將國人的道德防線徹底摧垮;
——“為人民服務”仿佛成了一句口號,政府公然與民爭利,野蠻拆遷、粗暴執法,讓一個個普通家庭失去生存底線。資本權貴階層日益形成,貪污腐敗橫行,貪腐行為儼然成為當前社會最巨大的毒瘤;
——弱肉強食的市場經濟規則肆虐社會,企業改革把屬于國民的財產、礦產、土地資源改進私人口袋里,工人成為一種用來榨取價值的工具,生命、工資、安全難以保障,重大生產事故層出不窮,富士康蹦極跳一再上演;
——整個社會差不多失去了基本道德,都變成了金錢的奴隸。房地產商露出貪婪的嘴臉,聯合媒體和專家不斷推高房價。食品企業埋昧良心,廣泛生產有毒食品、假冒偽劣產品。大型企業拋棄社會責任,利用壟斷無情地侵占著平民百姓的利潤;
——部分精英領導層喪失了信仰,忘記了自己當年正是享受著免費醫療、教育、住房而成長的,硬是強奸民意,將病人和孩子當做創造利潤的客戶,給醫療、教育、住房等制定了一個個不合國情的改革政策,最終引發了民生的日益艱難;
……
信仰缺失,正如一個病毒在當今中國極度蔓延,日益侵蝕著這個龐大的軀體。
生命會因為失去信仰內涵而無所適從。一切的一切,讓人們越發迷茫:我們的出路在哪兒?
有人說: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野蠻的。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必定是個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的民族。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必然不懂得人與人、人與自然相處之道。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必然缺乏民族精神,缺乏穩定。
想當年,為了在神州大地上建設一個富強、公平、民主的美好家園。在山上打游擊的共產黨人,吃樹皮草根,住露天窩棚,拋頭顱,灑熱血……支撐他們如此頑強堅韌、吃苦耐勞的精神力量就是信仰!
有了信仰,他們才在漫漫長夜里找到明燈,有了前進的方向;
有了信仰,他們才擁有了思想的武器,讓孱弱的軀體充滿了無窮的力量;
他們用最虔誠的共產主義信仰支撐著靈魂的高貴與偉大,去應對最危險的情形,去戰勝最嚴重的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這是勝利的源泉,也是英雄的力量。
我想,不僅僅是我渴望這種力量,整個社會都需要這種力量。
美好的事物,始終讓人懷念;稀有的事物,始終讓人懷念。英雄與信仰,現在都成為了非常稀有的美好事物,更加讓我們無比懷念。
今天此時,我獨自站于丹鳳山上,在時間的暮色中懷念他們——一群充滿信仰的英雄,以一種清醒的狀態在懷念,感知他們的愿望,反思我們的諾言,祝福他們——這些為了我們的偉大英靈。
塵歸塵矣,土歸土兮,愿彼岸花開,能得樂土。伏食尚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