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熱播,“三生”一詞再度擦亮大眾的眼球,一時成了當下熱詞。殊不知,在譽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車八嶺,就建有一座典雅的涼亭,此亭位于莊重的“車八嶺自然博物館”前方的河畔之上,名曰:“三生亭”。與之相配襯的景觀,不僅有陳列著眾多珍禽異獸標本的車八嶺自然博物館,還有位于“生態教育徑”蜿蜒山道上的“風雨橋”。它們構成了車八嶺的標志性建筑景觀,又共同渲染著保護區作為原始生態系統的重要命題。
“三生亭”,“風雨橋”,似隱匿山林之中,又鮮明地坐落在每一個到來人們的面前。各自成景,又相輔相成,遙相呼應。此情此景,仿佛是人與自然生態中的一種隱喻。
當我們行走在莽莽大山里,當我們看到自然博物館那些曾經生活在大地上的各種充滿靈性的動物,當我們越來越切身地體會到為數不多的珍稀物種,在殘酷惡劣的大環境中,在眾多人為因素的侵擾之下,加快著生物鏈條的日趨萎縮。此刻,再踱步于風雨橋,回瞻三生亭,每一個人,都會如我置身其中這般,另有一番滋味上心頭……我們紛繁塵世的靈魂,終將經歷又一次洗禮。
俗話說得好: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風雨橋”的筑建,是林區人管好保護區的表決嗎?還是對萬千生靈歷經風雨、艱難求生的致敬與憐憫?我想,一定是這樣的,也必須是這樣的。為了盡量地保存這一方豐富的天地,想必每一個保護工作者都有充分的勇氣與決心,直面看似枯燥而又繁瑣的維護工作。其中的艱難困苦,在引領我們一行人參觀的林區代表吳智宏副局長與辦公室主任張應明的解說中,能夠深切地體會到。他們對于大自然生態系統的熱愛與保護,付諸在日復一日的保護工作中,從資源管理,到公共教育,從圍繞保護區進行的社區建設、科研、科普,乃至于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的實行,都凝聚著他們的精力和心血。
風雨橋,為游人旅者避卻了風雨,同時也見證著保護區工作人員經歷的風雨。
而對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踐行,其路程又何止三生?
此時,當你在此看到“三生亭”這個亭子,對于“三生”二字,又會是怎樣的一種領悟與解讀?也許,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下,都將會有不一樣的答案。這無異于一道禪語。這是一種境界。
“三生”,本義是佛家所說的三世轉生,即前生、今生和來生。這是你我的三生,也是自然界所有個體生命的三生。當我們行走在大自然之中,當我們看到車八嶺博物館的那些動植物標本,那些千千萬萬存在或曾經存在過的物種,在歷經磨難與浩劫中,艱難生存,它們很多都永遠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而為數不多的眾多生物種類,也變得日漸稀少而顯得岌岌可危;每一個的物種,似乎都在從繁多走向珍稀,最終走向滅絕,這誠然是幾無逆轉的事實。翻開世界滅絕動物名單,一個個的名字從熟悉變得陌生,一個個的身影從鮮活走向消逝。而這份滅絕動物名單,仍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增加。它們的滅絕令天地枯沉、陰然失色,令整個世界與人的內心愈加寂寥……
人類,是該如何把持自己的三生?
從生物鏈條來說,生態、生衍、生息一解,當是重中之重的一個注解。隨著人與自然的生存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與突出,人與自然,人與動植物間的共生共存,顯得越來越重要,在以破壞自然生態為代價的社會發展行為中,大自然以銷聲匿跡的終極方式,不斷地向人類敲響著保護動植物、保護生態環境的警鐘。
讓我們懂得放生,讓我們令它們獲得重生,讓我們唯一的地球村,煥發出新的生機……
風雨橋和三生亭,為保護區的人們而建,為游人過客而建,為保護區的一草一木、飛禽走獸而建。簡潔的名字背后,蘊含著深刻的生態理念與人生哲理。它們像林區人的座右銘,筑建在青山綠水之中。
因為知道護衛的艱辛與風雨,才無懼風雨,因為對生命誠摯熱烈的愛,才有了烙附三生的堅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