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興縣地處粵北山區,是一個典型的以客家人為主的“千年古縣”,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打麻糍”是始興紅梨村絢麗多姿的文化記憶之一,在被譽為禮儀之鄉的客家始興,勤勞勇敢的始興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許多風尚和習俗,并代代相沿,積久而成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客家民俗文化。
始興紅梨村一帶至今還流行著“打麻糍”的習俗。該村自古以來每逢婚姻嫁娶,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拿出自家專門用于打麻糍的石舂和木槌打麻糍。軟糯香甜的麻糍成為過年和婚宴餐桌上必備的糕點,可謂老少皆宜,頗受當地人的喜愛。
按照習俗,麻糍打好后,要做成一個個圓形的,并撒上一層炒香的花生沫,并事先準備好煮溶的濃糖水澆在放在盤子上圓形麻糍上,客人可以開吃。圓圓的小小麻糍,在過年時,具有“合家團圓”之意,營造節日氣氛。對于婚姻嫁娶來說,具有“圓圓滿滿”、“甜甜蜜蜜”、“百年好合”之意。
其實,麻糍是一種由糯米加工制作而成,帶粘性的甜食,是村民自給自足的食品之一。村民把收割的糯谷曬干后,碾成糯米,將糯米洗淘去砂后,用木制蒸桶將糯米蒸熟,放入洗干凈的石舂,由幾個壯漢拿粗大的木槌,醮上干凈水(以防麻糍粘在木槌上),交替搗爛蒸熟的糯米飯,后分成小團。吃用的方法除上面所說的吃法,還有一種吃法是把蒸好的糯米飯搗爛后,加入白糖和均勻,做成一個個如乒乓球大小,用花生油來炸,叫“油糍”發起來可大好幾倍,有“來年發不發,看油糍”的說法,所以,“打麻糍”在農村來講,是不可小覷的絕活。油炸的麻糍,一般是結婚當天,男方去女方接新娘時,必備的一種禮物,盛裝麻糍的木制圓合蓋上必須放上幾支柏樹葉。
每逢打麻糍,最熱鬧和高興的是小孩,他們一邊看熱鬧,一邊焦急地等著吃又軟又粘又甜的熱氣騰騰的麻糍,而長輩們也在喝茶抽煙,等待吃麻糍。如今,打麻糍仍然存在,但已逐漸演變為一種民俗活動,深得百姓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