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
廣東省“雙百行動”鄉村產業發展高校聯盟
2025年農文旅教產業高質量發展交流會
在廣東開平舉辦
會議公布了2025年“雙百行動”
鄉村文旅產業典型案例獲獎名單
共有一等獎五項
二、三等獎各十項
暨南大學以始興縣申報的典型案例
《“四維協同”鄉村振興:場景活化與系統整合的農文旅創新實踐》案例喜獲一等獎
《黨建“紅”引領文旅“興”,解鎖“百千萬工程”發展新圖景》案例獲三等獎
“四維協同”鄉村振興:場景活化與系統整合的農文旅創新實踐
項目成員
深圳旅游學院:林丹、鄭權一、孫成、孫瑤、羅婷
藝術學院:周斌仲、王立萍、馬麗娜、羅丹、任姍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蔣鑫煒、余穩穩、趙建剛
本項目以廣東省始興縣為實踐基地,創新構建“文化激活、生態修復、產業貫通、校地協同”四維協同發展模式,通過系統性整合高校智力資源與地方特色稟賦,探索出一條具有示范價值的鄉村農文旅創新融合路徑,為破解傳統村落“有資源無產業、有產業無活力”的困局提供了實踐樣板。在文化激活上,打造“數字傳播-場景體驗-社區傳承”三位一體的閉環模式,推動鄉村文化從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轉型。暨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周斌仲帶領師生團隊完成了“圍樓萌寵”系列IP打造,以年輕人喜愛的數字媒介形式,將傳統圍樓文化轉化為生動的敘事內容,提升文化傳播影響力。深圳旅游學院風景園林專業團隊通過系統性整合物理修復與數字賦能,形成可復制的“診斷—活化—共生”鄉村場景再造模式,并提出“微介入·活體驗”的場景再造策略,激活鄉村作為新型社區文旅目的地的潛力。在生態修復上,聚焦生態資產資本化,創新—修復—增值的閉環機制,將生態資源轉化為高附加值生態資產,實現從傳統農耕到現代農文旅的價值躍遷。深圳旅游學院專業師生團隊實地走訪始興縣10個鎮、21個村、69個典型戶,完成《綠美鄉村建設行動調研報告》,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生態修復意見。在產業貫通上,提出依托蠶桑產業優勢,以“三生+三產”融合構建“種桑養蠶→非遺工坊→民宿集群→文創開發”的全產業鏈模式,實現農業、文化和旅游的深度互嵌,重塑鄉村經濟體系。在校地協同上,構建“動態優化閉環—在地人才工坊—數字治理系統”三位一體機制,推動跨學科團隊通過參與式營造路徑(調研—設計—實施—反饋),實現專業實踐與地方需求的高度融合,將高校智力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可持續動能。
經過兩年實踐,暨南大學“四維協同”模式通過系統性整合高校資源與地方稟賦,形成“文化賦魂一生態筑基一產業造血一智力輸血”的共生系統,為始興縣農文旅融合注入持續進化動能。
黨建“紅”引領文旅“興”,解鎖“百千萬工程”發展新圖景
項目成員:
馬克思主義學院:陳瑩、陳濛、林怡、林煒鈺、謝敬文、過伊楠、劉俊聰、趙田園、侯麗
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周楠楠、溫錦俊
本項目聚焦始興縣雙百行動中的“黨建引領”“文旅賦能”“高校聯動”三個維度,系統性盤活文旅資源,探索鄉村振興特色路徑。在“黨建引領”層面,團隊提出“黨建+”的發展模式,并發揮專業優勢打造風度村“黨建助力百千萬”系列微黨課視頻,為當地基層黨組織黨務培訓、黨政宣傳、黨課宣講提供豐富資源。在“文旅規劃”層面,團隊通過走訪始興縣隘子鎮風度村、滿堂村等,系統整合隘子鎮文旅資源,擘畫“賓客滿堂,詩畫隘子”全域文旅規劃路線,同時繪制《循脈捕遺》的文旅規劃圖展示了始興縣在文化引領下的文旅規劃思路。同時,團隊以“九齡IP” 為核心,創新推出“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研學手冊,以手繪地圖形式串聯“隘子研學”與“微旅行” 精品線路,生動呈現文化之旅。在深化高校聯動,賦能地方發展上,暨南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組織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8所知名高校的15名優秀研究生代表赴始興縣開展專題調研和實踐活動,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創新思路。經過一年半的實踐,形成“黨建引領一資源整合一人才培育”的融合體系,為始興縣農文旅高質量發展注入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