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十載尋親終圓夢:跨越山海的擁抱與永不缺席的愛

  昨日,一場跨越30年的尋親之旅在始興縣畫上圓滿句點。始興縣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安置中心通過科技手段與人文關懷并重的救助機制,成功幫助流浪人員譚某某與失散多年的家人團聚。

圖片

  “小叔子,我們帶你回家。”團聚現場,譚某某的嫂子張阿姨半蹲下身,用顫抖的指尖撫平流浪親人褶皺的褲腳。這個曾無數次出現在夢中的動作,此刻化作最溫柔的重逢序章。她翻出手機里的家庭相冊,讓其辨認照片里母親的笑顏。手機屏幕適時亮起,遠在異鄉的哥哥通過視頻紅著眼眶看向這邊。

  圖片

  據始興縣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中心主任黃縣生介紹,流浪人員譚某某是縣民政局在2017年發現救助的。在救助的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譚某某存在精神方面的癥狀,于是,采取措施將譚某某送醫救治。

  然而,因譚某某離家已逾20余年,戶籍信息缺失、容貌變化顯著,初期技術手段未能匹配成功。同時,為保障其基本權益,救助站將其納入特困供養范圍,于2021年將其納入始興縣戶籍,及時轉入醫院治療照料。工作人員定期探訪,通過方言交流、老照片展示、音樂療法等方式嘗試喚醒其記憶。

  2025年初,轉機終于出現,救助站迅速聯合蝸牛公益志愿者團隊,經戶籍檔案篩查和升級版AI人臉識別技術比對,最終確認其為1995年走失的湖南籍居民譚某某。

  圖片

  救助對象的嫂子張阿姨說:“我還記得很清楚,1995年5月23晚上在我們家吃完飯走的。那天天氣好熱,他走出房子外面,我們以為他出去透氣就會回來,結果那天晚上走出去之后就沒回來了。”

  蝸牛公益副會長楊水生介紹:“當時我們找到他的遺失地,通過志愿者實地走訪,再通過當地的志愿者發動、轉發尋親信息。其中當地的一個志愿者把譚某某的資料發到他的疑似家族群里,剛好被他親侄子看到,說這是他走失30多年的叔叔,就這樣,我們尋親成功。”

  圖片

  在公益組織積極為流浪乞討人員尋親的過程中,他的家人也從未放棄尋找。

  救助對象嫂子張阿姨說:“有時候,我出去辦事,或是跟我老公一家,看到垃圾場有拾荒者,都會去看看,通過衣服的穿著等等來辨認看是不是他。”

  親情的紐帶終究沒有斷裂。4月27日,譚某某的嫂子、侄子等親屬從湖南趕赴我縣,失散三十年的家人得以團聚。從街頭流浪到闔家團圓,從身份成謎到重歸故里——譚某某的案例是我縣救助安置中心踐行“終身尋親”機制的縮影。未來,隨著AI技術迭代與社會協作網絡完善,更多離散家庭將迎來期待已久的重逢。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