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初,司前鎮在黃牛洞億豐現代農業基地舉行了赤松茸種植啟動儀式,正式開啟稻菇輪作的土地利用新模式。如今,五十多天過去了,大棚里種植的赤松茸已經開始簇擁著破土而出,迎來收獲旺季。
走進種植大棚,記者看到一朵朵、一簇簇赤松茸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地從稻草覆蓋下的泥土里冒出頭來,白色菌桿撐起圓潤飽滿的酒紅色菌蓋,像一朵朵圓鼓鼓的小傘,胖墩墩的,長勢十分喜人。基地負責人李淑蘭每天都要到基地查看,看著這些赤松茸一點點探出紅褐色的“腦袋”和白色的菌柄,東一簇、西一叢,心里的喜悅溢于言表。
“每一個大棚都陸陸續續出菇了,看著一朵朵胖乎乎的菇,著實很開心、很興奮。”基地負責人李淑蘭笑容滿面地說,現在赤松茸進入了采收期,采收的菇進入冷庫降溫之后,就直接打包發到珠三角等地區銷售。
據了解,赤松茸又名大球蓋菇,是一種珍稀食用菌,成品鮮菇色澤艷麗、食味清香、營養豐富,享有“素中之葷”“菌中之王”的美譽,特別是近年來,因其營養價值高、市場前景好、生態適應性強等特點,成為林下種植菌菇的首選品種。
而基地采用的稻菇輪作即“水稻+大球蓋菇”的糧經輪作模式,正是“雙百行動”多所高校技術幫扶的成果。在9月中下旬中稻成熟收割后開始平整土地,大量培育基質土,在10月種下菌種,鋪設棚膜,利用冬閑田生產大球蓋菇,來年4月出菇完成使命后的基質土作為有機肥料還田,為后茬水稻提供基肥,之后撤掉棚膜種植水稻,如此循環往復。
“雙百行動”高校駐縣服務隊副隊長萬益告訴記者,種完大球蓋菇后,四月份就會種植水稻,在菇田里種植的水稻是名為稻菇米的新品種,品質更優于其它普通的米。
韶關學院食品科學博士、廣東省科技特派員劉永吉全程跟蹤了稻菇輪作生態循環產業化示范項目,從菌種的培養、種植以及出菇之后的管理進行技術指導,紅松茸的種植成功將帶動鎮村集體和農戶雙增收、打造司前特色產業,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共贏。“按照今年的這個狀態,產量達到七、八千斤應該是沒問題的。如果是按一級、二級來分級的話,現在一級菇的市場價格大概是17至20元一斤,如果有一半的菇能夠達到這個價格,今年的收成就非常理想。” 劉永吉說。
據了解,自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與我縣結對共建以來,該校“雙百行動”駐縣服務隊圍繞“兩突出、兩參與、一提供”等五項主要任務,認真落實“雙百行動”合作共建項目清單7個事項,充分發揮人才、科技、資源等優勢,圍繞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鄉村建設規劃等內容對始興開展結對幫扶,取得了實打實的工作措施和成效。雙方在結對共建工作中主動作為、協同聯動、服務特色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實現了校地雙方的高質量發展互利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