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都亨豆腐:五代匠人匠心的非遺傳承

  都亨豆腐在我縣享有盛名,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劉詩倫家祖輩都是做豆腐的,到他這一輩已經傳承了五代,為了不讓都亨豆腐的傳統制作技藝失傳,都亨豆腐申報非遺并成功入選了第九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微信圖片_20240112160244.jpg

  在都亨石筍農莊,記者見到了劉詩倫,他正和妹妹準備做豆腐。劉詩倫用力推石磨,妹妹則在一旁把被水浸泡得肥胖的黃豆放入石磨的孔洞中,很快石磨的上下結合處就流淌著雪白的豆漿,并順著石磨底盤的木槽流入桶中。漿磨好后,立即把鍋中燒開的水沖入生豆漿里,并把漿面浮起的泡沫去掉,隨后再在柴火大灶上放置木架和籃子用隔渣袋把豆渣隔掉,同時煮開鍋里的豆漿,這時便可以喝一碗豆味濃郁的豆漿了。劉詩倫說,做豆腐最關鍵的是兌石膏粉,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豆腐就會起蜂窩洞,少了無法結塊,待桶中的豆漿凝固成豆腐花后,再把它倒進墊著帕子的豆腐架上,蓋好帕子和豆腐板,放置重物瀝干水分,豆腐就做好了。

圖片

圖片

  劉詩倫向記者介紹,曾有人取了都亨的水和黃豆在其它地方用同樣的工藝制作,質量卻遠不如都亨豆腐美味,因此有人推測,都亨豆腐品質好的原因,可能與當地的微生物環境有關,它的獨特是無法復制的。都亨豆腐比起其他地方的都要白嫩、爽滑,有韌性,無雜味。都亨豆腐的制作工序,強調精選泡透、磨漿均勻、濾漿精細、煮漿透徹、點膏恰當、不抓腐皮。從擠漿到點膏的計量配比,到對氣候、氣溫的準確把握,都十分考究。這些技術都是以當地村民的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如今,用都亨豆腐烹飪制作的“釀豆腐”,也成為客家地區別具一格的上等佳肴,贏得了四方來客的贊譽。“我返鄉創業是帶著情懷回來,在我們都亨石筍開了一個農莊,因為我家祖傳是做豆腐,那么我就用豆腐來做文章,目前開發了30多道菜的豆腐宴,很多客人慕名而來。”

  圖片

  劉詩倫說,小小豆腐,蘊含了五代人的滿滿心血,時光荏苒,匠心不變。如今,都亨豆腐成功入選第九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豆腐產業做大做強,為鄉村振興助力。“現在通過申報非遺,之后我們會注冊一個商標,將豆腐一系列的產品做出來,比如豆腐乳、腐竹,把豆腐產業做大做強。”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