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總書記引用過的張九齡詩句

  金秋十月,南粵大地丹桂飄香。 

  時隔六年,恰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踏上了廣東這塊熱土。在廣東之行的第四站,總書記察看了歷史文化街區、了解粵劇傳承保護,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而廣東文化名人張九齡,也備受總書記推崇。 

  其實,張九齡的詩句和為人早就為總書記所贊賞,在2015年中秋節當天,總書記在美國紐約出席聯合國發展峰會,用一句張九齡的“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道出了無數海外游子的心聲;201611月,總書記在秘魯國會發表演講,引用了張九齡的詩句“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表明兩國雖地理位置距離遙遠,但是國家關系仍可以像鄰居一樣親密。 

  張九齡,何許人也? 

  張九齡系廣東韶關始興人,后遷居曲江,曾被封為“曲江縣開國男”“始興縣開國子”“始興縣開國伯”,謚號“文獻”,故有始興伯、始興公、曲江公、文獻公之譽。 

  張九齡是唐開元尚書丞相,也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文采橫溢,詩文兼備,被后人稱為“嶺南詩祖”。“當年唐室無雙士,自古南天第一人”,他才華超群、遠見卓識,他心系天下安危,為國家盡職盡責;他灑脫豁達、剛直不阿九齡風度,千古傳頌。 

  撫今追昔,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始興人,我常常以與張九齡同鄉為榮始興自古人杰地靈,素有“古之福地、粵北明珠”之美譽,靈山秀水孕育了一代名相,粵北的風情熏陶了客家人,詩書耕作,樸實勤奮。數千年來,張九齡已經深深烙印在每一個始興人民的骨髓里,一代傳一代,他已成為始興的代表符號,始興文化的一塊豐碑。 

  九齡遠去再無九齡。浩瀚的歷史畫卷中有他濃墨重彩的一筆,傳聞他親手栽下的桂花樹,飽經千年風雨仍郁郁蔥蔥;每到他的誕辰,后人們從四海八方潮水般涌來紀念,村口的孩子們,會向人講九齡少年時捉鼠解朝廷的故事當我站在九齡祖屋門前時,仿佛還能看見他寒窗苦讀的身影 

  張九齡仍舊在我們身邊。你看,始興到處洋溢著濃郁的九齡氣息,那硬朗的九齡屐那可口的宰相粉,那書聲瑯瑯的九齡中學,那優雅別致的九齡公園,那以“張九齡詩詞文化”為主題的九齡廣場上,一座座雕塑、一幅幅壁畫、一個個木雕……無不在展示著張九齡生平故事和他的名詩名詞。這些物質的紀念與精神的烙印,構成了一個立體的、飽滿的、生動的張九齡形象,永遠鮮活在人們的心中。 

  九齡故里,百里畫廊。始興八山一水一分田,森林覆蓋率達77.34%,至今保留著眾多原生態的自然風光,古樸的村莊如珍珠般散落在碧綠的大山窩里。從“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到“城鄉暢通,車如流水”,從泥濘土路到康莊大道,從外出務工到回鄉創業……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始興的鄉村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越變越干凈整潔,越變越美麗宜居,越來越多新生力量交匯融入到各個鄉村,紅梨村、水南村、淋頭村……一大批美麗鄉村一躍成為始興鄉村振興的樣板。 

  鄉村振興,文化為魂。九齡風度需要傳承,九齡文化需要發揚。歷史悠久的九齡文化激活了始興鄉村振興的力量,并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煥發出新的魅力與風采。《張九齡傳》《九齡少年時》《九齡文叢》《盛唐賢相張九齡》……一大批書籍相繼出版和編印,一大批歌頌張九齡的文學作品陸續發表,張九齡故事演講大賽張九齡詩詞朗誦大賽等等,每年都如火如荼舉辦 

  齡文化資源得到了深挖,九齡文化得到廣泛弘揚與傳承。尤其是去年始興隆重舉辦2017廣東風度九齡詩歌周”,吸引了40多位來自省內外的享譽全國的詩歌名家,共享詩歌盛宴,在全省掀起新一輪九齡文化繁榮發展的高潮。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在外的游子們思念故鄉幸福的我徜徉在家鄉的水墨畫卷,細細低吟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此時,我們都正在和一位名士對話,和一段歷史對話。 

  所有的人都會老去,只有精神不死那些直抵人心的文化精品,穿越千百年的時空依舊回蕩在我們耳邊,感人至深、不斷傳頌。這種精神的力量支撐著我們前進的步伐,所謂的文化自信,就在字里行間。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