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為解決城鄉結合這一命題找到了金鑰匙,吹響了建設美麗鄉村的時代號角。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迎來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我們要立足國情鄉情,順勢而為,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城鄉融合發展,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一、提高思想認識,全面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要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高瞻遠矚地提出實施鄉村戰略,不啻為全國“三農”工作指明了一條光輝大道。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我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鄉風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礎,生活富裕是根本,他們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協調,同時也相互制約。是以農村經濟的發展為基礎,包括農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態等在內的發展水平整體性提升,更加重視非經濟層面的問題,不能簡單說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新農村的升級版。這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三農”工作與鄉村建設的高度重視和統籌部署。行程萬里,人民至上。鄉村振興旨在挖掘農村功能,認同鄉村價值,通過鄉村的全面建設和發展激發鄉村的內在潛能,塑造村莊的現代化風貌,并使廣大農民重返鄉土秩序的和諧。同時,也將現代文明的因子引入鄉村,對傳統鄉村的各種要素進行重新整合,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農村轉變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全面協調發展的有機整體。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時間是客觀的見證者。是不是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最終的判斷標準是農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振興成果。思想通,萬事通。這要求我們必須達成共識,凝聚力量,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時刻把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根本坐標,把百姓物資生計和精神生活放在心上,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好農民問題,作出更實用、有效地振興部署,切實做到鄉村振興為了農民,依靠農民,成果由農民共享,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不斷邁進,使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二、加強基層建設,強力保障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執政的根基,其引領協調、整合力量的能力,直接關系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影響力、凝聚力、戰斗力,也將體現出黨員干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強弱,更是增強階級基礎,擴大群眾基礎的良好契機。要注重思想政治建設,增強“四種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要狠抓政治責任落實,認真履行好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堅持“書記抓、抓書記”,督促基層黨組織班子成員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帶頭履行好自身職責,當好“施工隊長”,精準組織鄉村振興戰略的作業施工。要加強基層黨員干部隊伍建設,讓黨員參與村級各項事務,發揮基層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打造“黨建+”品牌,找準“黨建+”載體,推進“黨建+產業發展”“黨建+脫貧攻堅”等創新,服務群眾、服務發展。要嚴格遵守執行黨的政治紀律、政治規矩,當好忠誠、干凈、擔當的標桿,主動在思想上劃出紅線、在行動上明確界限,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讓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使黨員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強力保障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

三、加快扶貧脫貧,著力發展新時代鄉村特色產業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著名論斷。擺脫貧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前提。當前,農民持續增收形勢嚴峻,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不高、城鄉差距較大等問題仍很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欠賬較多,脫貧攻堅任務艱巨。鄉村振興戰略是個長期戰略,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讓億萬農民生活得更美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趕上來、不掉隊,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一方面,要提高扶貧質量。要瞄準貧困人口精準幫扶,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集中發力,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把救急紓困和內生脫貧結合起來,提升貧困群眾生存、生活和發展的技能,授之以漁,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提高扶貧質量。部分深度貧困地區,最突出的優勢就是生態,最適合的產業就是林業,林地、林木資源是其重要生產資料,也是最具增收潛力的脫貧資源。可著力推進“生態+脫貧”,如開展生態保護脫貧、生態建設脫貧和生態產業脫貧。另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要匯聚社會力量,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讓本村的村民回來。要以開放的原則和包容的胸懷,強化“錢、地、人”等要素的供給,開拓融資、籌資渠道,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建設,千名鄉賢扶百村,一起為村莊的振興努力。與此同時,堅持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為鄉村振興引入金融活水,喚醒農村“沉睡”的資源,加快培育農村經濟增長新動能。鄉村振興不是簡單地給村里引進企業就能實現,還要在全力抓好生態保護的同時,培育壯大工業產業,著力打造特色小鎮,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提升農村發展動能,助力農村按下現代化的“快進鍵”。要全力扶持“現代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子商業等新業態發展,大力發展“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重點扶持有機農業、特色水果、中草藥等產業做大做強,鼓勵發展林下經濟。通過鄉村振興,促進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動態平衡,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與品質提升互促共進,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四、加強鄉村治理,打造新時代農村宜居環境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生態宜居是關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既要增強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功能,激活鄉村自治傳統,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提升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又要發揮德治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基礎作用,還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要開展新一輪國土綠化行動,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實施林業重點生態工程、森林資料精準提升工程及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同時,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要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加強農村水環境治理和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實施農村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嚴禁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農村轉移。要全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還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提升新農村規劃建設水平。結合農村生產生活實際和鄉村風貌特色,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加強農村建房管理,積極引導整村原址拆舊建新,盤活農村建設用地,實施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加強古村落、古建筑修復和保護,留住鄉村風貌和田園鄉愁,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五、振興鄉村文化,重建新時代農村社會信任

實現鄉村振興,從客觀上說,是一個安居樂業的工程;而從主觀上講,則是一個重建社會信任的工程。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是維持鄉村秩序的重要基礎,更是鄉村持續發展的動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多數農村力量往資源集中的大城市遷移,又因傳統文化的碎片化、地域過疏化、地方空洞化,很多農民對鄉村日積月累的鄉情已逐漸淡薄,鄉村文化的公共性出現了衰微跡象。文化同行是現實的需要,是時代呼喚的使命。必須堅持物資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振興鄉村關鍵是要讓人們過上延續著歷史與傳統、記得住鄉愁、看的見希望、握得住幸福的現代生活。要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家長、學校、企業乃至國家在教育的最根本理念上要達成共識,共同努力,高度重視鄉村義務教育,推動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以更高質量的教育水平,培育農民健全人格,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全面提升農民綜合素質。我國是一個幾千年農耕文化植根深厚的農業大國,要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要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涵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挖掘其中的人文歷史,包括鄉村的非物質文化記憶,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作用,在追根尋源中來弘揚傳統美德與鄉村景色,打造農村獨特的精神品格。同時,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解決公共文化服務觀念滯后、不平衡、不充分、不精準的問題,堅持公共文化重心、資源、服務向農村基層下移,深入推進文化惠民,為農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要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生態文化等傳承發展,支持“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產,鼓勵文藝工作者不斷推出反映農民生產生活尤其是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豐富農村文化業態。要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強化農民的主人翁意識、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和奉獻意識,在農民心中構建起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實現基礎價值觀的認同,從而一步步地重新構建起社會整體的、人與政府、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集聚促進農村發展的正能量,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