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其實就業還是每個勞動者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促就業就是保民生、保穩定,是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近年來,始興縣各級高度重視就業創業工作,把推進就業作為建設民生工程的重要任務來抓,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面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高速向中高速的換擋時期,轉方式、調結構、經濟轉型升級的逐步推進,始興就業總體形勢仍面臨挑戰。如何在新常態下解決就業問題,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一、始興縣就業的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始興下轄9鎮1鄉,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共有113個行政村、14個社區居委會,全縣戶籍人口25.3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萬,有富余勞動力4萬多人。近年來,始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國家生態縣為總目標,實施生態立縣、農業穩縣、工業強縣、旅游旺縣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縣域經濟穩步推進。但面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高速向中高速的換擋時期,轉方式、調結構、經濟轉型升級的逐步推進,始興就業總體形勢仍面臨嚴峻挑戰。從目前就業工作情況來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工作:
(一)現場招聘工作。通過現場招聘會,通過廣播、電視及會議等多種媒體形式,廣泛宣傳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組織開展現場招聘會,為企業解決招工難問題,為務工人員提供崗位平臺。僅2017年,始興就舉辦了20場企業用工招聘會,其中包含8場精準扶貧招聘會,鼓勵返鄉勞動力留在家鄉就業、扶貧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就業脫貧,吸收返鄉勞動力,幫助扶貧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其次,始興在十個鄉鎮設立現場招工點,利用墟日等時間進行企業用工現場招聘會。僅2017年,招聘會和鄉鎮招聘點合計有160多家企業參加,累計提供就業崗位12350多個,入場務工人員超過6000余人次,發放宣傳資料8000多份,現場達成就業意向1000余人,成功實現就業超過500余人。另外,始興人社局還在全縣10個鄉鎮人流多的區域,規劃設立了縣域企業用工信息公開專用欄,目前已通過驗收投入使用。
(二)轉移就業、就近就業工作。轉移就業是指到縣外務工,僅2017年,始興計劃轉移貧困勞動力到轄區之外就業的人數為595,實際轉移貧困勞動力就業人數為474人,完成計劃數的79.7%。就近就業是指縣內務工,僅2017年,始興計劃貧困勞動力在轄區之內就業人數為140,實際轉移貧困勞動力就業人數為493人,完成計劃數的352.1%。
(三)公益性安置崗位推進就業工作。從2017年看,始興計劃開發公益性崗位33個,涉及安全管理、環衛保潔、山林看護、園林維護等多類崗位。截至2017年底,全縣實際安置貧困戶勞動力就業人數是25人,其中有2人是超齡人員,具有勞動意愿和勞動能力,是在業人員。
(四)創業帶動就業與自主創業工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7年,始興涌現出一批創業致富帶頭人帶動貧困戶就業的優秀典范。城南鎮的譚聲桂大棚蔬菜吸納貧困勞動力6人,隘子鎮坪豐花菇種植基地吸納貧困勞動力3人,深渡水鄉的土元養殖基地和太平鎮的超想車業各吸納貧困勞動力1人。
始興還鼓勵貧困勞動力通過靈活就業或是自主創業等方式實現脫貧致富。例如:張錫桶是頓崗鎮周所村新時期建檔立卡貧困戶,十多年前一場車禍,讓張錫桶成為了殘疾人。但張錫桶身殘志不殘,2015年他以創業致富的心態,在蘭花種植方面下苦功,全面掌握了蘭花種植技術和食用菌的種植技術,從一個靠政府和村民救濟的貧困戶,到如今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種植大戶。同時,他還免費為村里的貧困戶提供技術和場地支持,帶動周邊貧困戶就業。
二、始興縣就業工作主要特征和存在的不足
(一)企業用工呈平穩態勢。始興勞動就業部門及各鄉鎮和縣直單位積極聯動,設立了專門的人力資源市場,為用人單位廣納人才,解決招工用工難問題,始興人力資源市場企業用工逐步呈平穩態勢。
(二)制造業仍是用工大戶。始興用工主要集中在制造業,這不僅是由于企業訂單增加、新項目投產所引起的,同時也與企業的勞動強度、工作環境等有關,導致部分企業用工需求長期處于缺口狀態。目前,工業經濟是第一抓手,工業經濟的充分發展已經成為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依托。隨著始興開放創新的戰略實施,制造業經濟總體呈現穩步發展態勢,為全縣經濟作出了很大貢獻,也一直是始興用人需求的主要領域。
(三)農村求職者占有一定比重。隨著始興村級勞動保障平臺建設的范圍和內容上逐步拓展,功能建設更加全面,覆蓋率不斷提高,村級勞動保障平臺將為始興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提高更好更全面的就業服務,這也顯示了始興城鄉統籌就業工作取得的新進展。始興通過加強村級勞動保障平臺建設,發布用工信息,開展用工招聘會,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工作機會,開展轉移和勞動預備制培訓,村級勞動保障平臺的作用已顯成效。
從目前始興縣就業形勢看,全縣就業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一)就業方面。一是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和下崗失業人員年齡偏大,文化較低,無一技之長,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型的工作,難以適應企業用工的需要,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二是部分勞動者就業高不成低不就,對工作環境、待遇和保障期待較高,不愿“低就”到本地企業找工作。
(二)創業方面。一是勞動力素質的自身原因,在自主創業方面難于找到市場機遇;二是創業貸款規模小,涉及面窄,創業及創業帶動就業成效不明顯。
(三)培訓力量不夠。一是現有培訓能力偏弱,我縣只有一家職業學校,與企業用工需求的技能人才不相適應;二是初高中畢業生參培率低,全縣每年不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極少數就讀職業技術學校;三是參加培訓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在縣內企業就業率低,大都流向珠三角地區。
(四)基層服務工作體系不夠完善。我縣各鄉鎮均建立了人社服務機構,但各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多數只配備了1--2名工作人員,有時還要承擔鄉鎮領導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務,村級勞動保障工作網絡也因人員素質等原因未能正常使用,導致勞動力資源調查、用工信息宣傳、組織勞動力轉移等工作無法常態化開展。
(五)培訓機構培訓質量不高,工種單一。目前,全縣只有2家培訓學校,辦學規模小,缺乏綜合性培訓學校,辦學機構沒有科學、系統的內部管理制度,教學設備、生活設施難以適應教學需要,從而導致培訓質量不高,培訓無特殊,更無品牌。有些辦學者把盈利和創收作為辦學的主要目的,只開設投入成本少,考試容易通過率高的工種,導致培訓工種單一,吸引力不強。目前,全縣培訓工種只有電焊工、育嬰員、保健按摩師等幾個工種。一部分有勞動力的精準扶貧對象想學技術早點就業,由于培訓機構培訓工種單一,缺少綜合培訓的機構,學員選擇專業空間很小,只能放棄參加技能晉升培訓。
(六)農村勞動力自身素質不高,通過職業技能晉升鑒定考試難。職業技能晉升培訓補貼,必須要通過職業技能晉升鑒定考試,取得資格證書后才能享受補貼,而精準扶貧對象普遍文化程度較低、學習運用能力較差,參加技能晉升培訓考試通過率低。一部分精準扶貧對象認為自己沒有什么發展潛力,參加技能晉升培訓學技術既耽誤活又未必能通過考試,及時通過考試又未必能順利就業;一部分精準扶貧對象想參加培訓的工種沒有開設,開設的工種不想參加培訓;還有一部分精準扶貧對象認為參加了培訓也沒有什么用,家庭離不開自己,不可能憑技術離家就業。
(七)培訓與就業脫節。盡管大多數辦學者已經認識到,培訓是為了促進就業。然而仍有些職業技能晉升培訓學校只重視招生而忽略推薦就業,而且招生不是根據市場和用工單位需要組織訂單式和定向性培訓,而是只圖自己利益盲目招生,結果學員學無所用,排不上用場,市場求職依然艱難。
(八)培訓經費嚴重不足。民辦學校為了求生存,只想招生賺錢,又不想加大投入,甚至再投入。因而造成辦學條件差,起點低,規模小,實驗實習器具匱缺,食宿問題無法解決。
三、推進始興縣就業工作健康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充分發揮市場就業、政府導向的作用。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市場對人力資源的最優配置作用,大力提倡“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優化縣、鄉、村三級聯動就業服務網絡作用,將就業服務功能向農村社區延伸,把用工信息、培訓信息、求職服務送到家門口。縣人力資源市場要認真落實相關就業政策,加強人力資源市場法制宣傳,籌集召開人力資源公司、民營職業職介所法律培訓班,使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得到進一步改善,同時全面開展誠信服務,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市場化配置;開展經驗交流活動,打造精品亮點,從粗放型就業服務向精細化就業服務轉變,突出抓創建、抓質量、抓服務等重點;主動協調與統計、農辦一起開展農村勞動力調查,做到農村勞動力底數清、就業類型清、培訓意向清、家庭情況清,進一步鞏固完善農村勞動力就業狀況臺賬;開展全縣二三產業用工形勢的調查分析,發布用工排行榜,通過網絡、手機短信、手機報、就業宣傳欄等形式及時發布用工信息;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求職登記,將市場用工信息與農村勞動力求職登記信息合理配置,舉辦多種形式的招聘會,引導勞動者有序流動。
(二)以優化創業服務為手段,進一步推動創業促進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富民之源,創業是就業的最高境界,扶持和鼓勵各類人員創業才是良方。近年來,我縣小額擔保貸款已經開了一個好局,下步要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一是在增加小額擔保貸款的風險資金財政投入的基礎上,加大銀行小額擔保貸款的放款比例。二是開展小額擔保貸款創業人員貸后調查服務,打造良好信用環境,確保小額擔保貸款“放得出、用得好、收得回”。三是降低創業者創業成本,為創業人員提供有力保障,認真落實創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貼息、創業房租補貼、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協助落實稅收、工商等優惠政策。四是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創業成功案例在創業指導過程中的帶頭示范作用,以創業成功事跡來鼓勵創業人員增強對創業的興趣、信心。五是大力開展創業園區創建活動,充分利用以沙水工業中心片區、江口工業片區、東湖坪工業片區、黃花園工業片區、馬市工業片區、總甫工業片區等為創業平臺,鼓勵有創業愿望的人員進園區創業;以服務外包方式,做好創業人員的跟蹤服務,從政策咨詢、創業導師指導、創業項目服務、招工服務、勞動保障代理,以及針對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改善方案,幫助創業人員從“打工者”向“老板”轉變。
(三)以完善落實就業政策為主線,進一步提高就業質量。加快出臺高校畢業生見習辦法,落實用工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穩定就業社會保險補貼等優惠政策,多舉措地鼓勵企業吸納就業,穩定就業崗位,積極從源頭上穩定就業;鼓勵自謀職業,扎實做好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補貼工作,進行靈活就業人員生存調查,將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補貼由絕對值向隨繳納社會保險的標準遞升;提高失業保險金、公益性崗位補貼,不斷提高就業困難人員的收入,努力開發公益性崗位,發揮公益性崗位幫助就業困難人員的“兜底作用”;開展政策的績效評估,進行專門就業政策調研,著力解決統籌城鄉勞動者就業扶持政策。積極探索一個就業遞進機制,將收入較低的崗位向收入較高的崗位遞進,將靈活就業向穩定就業遞進,將純農業向二三產業就業遞進,將消除零就業家庭向全體家庭成員就業遞進,將就業向創業遞進,努力 提升就業質量,逐步增加勞動者收入。
(四)注重協調聯動,促進和諧體面就業。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與相關部門主動協調、主動服務,密切協作,形成促進就業的強大動力。一是定期召開農民工工作成員單位聯席會議,幫助農民工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提升農民就業和生活質量;二是積極配合法制、監察大隊向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宣傳國家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提高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法治意識,提高勞動合同的簽訂率和社會保險的參保率,努力提高就業穩定性。抓住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和解決招工難的有利機遇,促使用人單位給勞動者提供較為穩定的工作崗位,逐步解決崗位轉換頻繁的問題;三是樹立一批遵守法律,以人為本,和諧用工的企業典型,通過輿論來引導、提倡企業關心員工工作生活,重視員工發展成長,營造“企業關愛員工,員工關心企業”的和諧企業生態環境,穩定就業。
(五)大力提高勞動者素質,積極提倡素質就業。提高就業質量,重點是提高勞動者的職業能力和素質,增加勞動者的崗位適應能力。建立起政府買單、企業主辦、勞動者參與的長效培訓機制。每月按時舉辦失業職工的適應性培訓,進一步配合培訓科有針對性地開展訂單培訓和定向培訓,讓有意愿就業再就業的勞動者每人都掌握一技之長,不斷提高城鄉勞動者就業技能和工作本領,真正做到素質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