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始興縣是我國南方客家人的重要聚集地之一,設縣于三國吳永安六年(公元263年),至今有1750多年的歷史,是粵北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的“千年古縣”,始興之名寓意開始興旺發達、平安吉祥。
始興圍樓是中國乃至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始興素有“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的說法。勤勞智慧的始興人民從明清時期開始修建圍樓,2174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至今聳立著249座客家圍樓,單就一個縣而言,始興圍樓的密集程度和擁有數量均居國內之首。
始興圍樓是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筑之一,主要為青磚圍樓、泥磚圍樓、石圍樓,從平面上看有正方形、長方形、橢圓型的圍樓,從頂部看有呈尖峰狀、鍋耳狀等,始興圍樓建筑秉承南北建筑風格之精華,融合北方四合院的共同居住功能,再加上軍事防御外敵之功效,其獨特的造型、完備的功能、堅固的結構代表了客家人先進的建筑技術與堅韌不拔的意志。始興縣有廣東省最大的圍樓—隘子鎮滿堂客家大圍,始建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竣工于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歷時24年,占地面積達13544.96平方米,內有777間房屋,是中國民居建筑中"方圍"系列的杰出代表,以"嶺南第一圍"之美譽聞名于世,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興最小的圍樓---城南鎮水田壩細圍,占地僅16.93平方米,石頭修建,造型別致,堅固耐用,是圍樓中的“小蠻腰”,小巧可愛,構造精巧。
始興圍樓歷經百年風雨依然堅挺屹立,讓我們得以窺見中華文明史輝煌燦爛的一頁,始興圍樓體現了客家人團結向上、和睦共處的精神,始興圍樓圍住的是子孫繁衍、持續興旺的理想,始興圍樓圍住的是家富國強、安定繁榮的愿景,始興圍樓無聲無語,它是我國客家人遷徙歷史的默默見證者。
始興圍樓近年來吸引了眾多古建筑、民俗學、軍事學、社會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前來實地考察研究,他們深深地被始興圍樓所震撼、所折服。本著“繼承保護、開發利用”的原則,始興縣已經全面完成了圍樓文物普查工作,掌握了全部圍樓的基本情況,為每一座圍樓建立了詳細的檔案,量身定造了修復方案,同時積極爭取省市及國家有關部委的支持幫助,積極做好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保護項目前期工作。
讓我們攜手共寫始興“中國圍樓文化之鄉”新輝煌。新一屆始興縣委、縣政府確定了圍繞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堅持生態發展、主動融入珠三角發展戰略,全面推進“三區”提質、特色小鎮、基礎設施建設“三大任務”,全面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縣,努力推動經濟社會實現綠色崛起。同時圍繞“大力推進全域景區化,努力建設全域旅游示范縣”的工作目標,把圍樓的保護修繕和展示利用列為客家文化建設重要內容,作為留住“始興記憶”,彰顯“始興符號”的載體之一,我們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圍樓保護開發規劃方案,積極實施三項保護開發工程:一是出臺實施《始興縣圍樓保護認養試點工作方案》,將全縣現存未列入國家級、省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圍樓納入社會化“認養”管理范疇,到目前為止,全縣共有匯川別墅、樂勝桃園圍等6座圍樓被社會熱心人士認養,舊貌換新顏,古老的圍樓重新煥發了光彩。二是出臺實施《始興縣圍樓維修實施工作方案》,從2004年起每年縣財政出資100萬元,在全縣范圍內每年選擇10座圍樓進行基本維修,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對業主進行10萬元/座的一次性獎勵。三是加大圍樓旅游綜合開發力度,聘請國家級知名專家、團隊做好始興圍樓旅游綜合開發整體規劃,將圍樓修繕認養工作與旅游綜合開發相結合,力求在圍樓開發保護上走出始興新路徑,加快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縣進程。
圍樓是始興人的驕傲,圍樓是用勤勞書寫的一個個人間傳奇,圍樓是用汗水譜就的一曲曲建筑樂章,始興綠水青山間,圍樓傳承著歷史與未來,讓我們一起來把圍樓的大門打開,迎接海內外賓朋前來參觀考察、休閑觀光,走進圍樓的內心追尋圍樓的奧秘,攜手共寫始興“中國圍樓文化之鄉”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