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批省級優秀案例公布!始興這個項目上榜啦~

近日

廣東省“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

中共廣東省委教育工委、

廣東省教育廳聯合發文公布了

“雙百行動”首批省級優秀示范案例

全省共有28個案例上榜


其中


暨南大學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與始興的聯合項目

《聚焦產業升級,科技賦能振興

助力始興縣“土特產”產業做強做大》

成功入選


  圖片



  圖片



  圖片



  
知多D:“雙百行動”

廣東省百校聯百縣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行動簡稱“雙百行動”,是廣東省組織化、系統化、項目化推進省內百家高校院所與109個涉農縣(市、區)結對共建,推動高校院所作為縱向幫扶的重要力量深度參與“百千萬工程”的行動。“雙百行動”的主要任務是“兩強化、兩突出、兩參與、一提供”,即強化產業發展科技支撐、強化城鄉規劃建設服務,突出基本公共服務支持、突出基層人才培養培訓,參與集體經濟運營、參與基層改革創新探索,提供決策咨詢服務。

始興縣
作為韶關市首個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生態優越、資源豐富


根據“雙百行動”工作部署,暨南大學與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聚焦特色農產品發展需求,以科技賦能為抓手,圍繞科技產業化 、種植機械化、生產標準化、品牌化四大領域精準發力。兩校累計投入經費近150萬元,派出師生1500余人次,服務時長達2.28萬小時,推動“張九齡宰相粉”“頓崗馬蹄”等從“小作坊”向“大產業”轉型,建設2條標準宰相粉生產線,全縣標準化產能從100萬公斤提升至650萬公斤,2024年年銷量達550萬公斤,銷售額同比增長30%,預計年產值達5500萬元。頓崗鎮種植8000多畝馬蹄,研發小型采挖機、“馬蹄自適應削皮機”,降低生產成本50%~60%,畝均收益提升3300余元,為農戶增收和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圖片

  暨南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團隊等到我縣隘子鎮旺滿堂食品有限公司車間調研。


  
整合資源

打造“科技產業化發展”示范樣板


為打破傳統農業產業鏈條短、技術支撐弱的瓶頸,暨南大學服務隊組建了4個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申報創建2個科技小院,持續匯聚產研資源,推動高校科研資源精準對接地方農業需求,以科技助力產業升級。團隊開展研產銷一體化合作,延長上下游產業鏈,著力開展食品深加工、特色農產品功能性營養物質開發、養殖技術提升和搭建高效電商平臺等工作;與伯克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合作開展柚子深加工,發揮暨南大學食品加工科技優勢,建設高校聯盟產業示范基地;針對“張九齡宰相粉”特色產業,團隊推動擴大宰相粉從單一米粉形態,向即時便攜米粉等多品類、多形態拓展,滿足市場多元需求;同時,團隊協助隘子鎮建立6個農業示范基地,推動產業鏈全流程升級,構建了科研支撐、技術推廣、產業化實踐相結合的高效發展模式,為高校科研資源如何轉化為地方農業發展動能提供了成功樣板。
  
科技賦能

打造“土特產種植機械化發展”示范樣板


頓崗鎮以馬蹄為特色產業,但因“挖掘難”“削皮難”“保鮮難”等問題,限制了規模化發展。對此,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華中農業大學,研發并推廣適配地方種植需求的小型采挖機,每畝增產933公斤,生產成本下降50%~60%,畝均收益提升3300余元;研發的“馬蹄自適應削皮機”,在減少人工削皮成本同時可使馬蹄保持完整美觀,顯著提高了削皮效率和質量,可為后續加工成即食食品提供高品質馬蹄原料;研發的“果蔬低溫相變蓄冷儲運箱”和“果蔬智能環境檢測儀”,優化了保鮮運輸環境,延長了保鮮運輸周期,便于頓崗馬蹄跨區域銷售,實現附加值提升。現階段,頓崗鎮馬蹄種植面積達8000多畝,年產量18000多噸,年產值近7000多萬元,已成為頓崗鎮支柱產業之一,更是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


  圖片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團隊指導皇沙村“馬蹄”種植與保鮮冷儲運輸。


  
科技助力

打造“土特產生產標準化發展”示范樣板


標準化是實現農業規模化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暨南大學團隊攜手始興縣打造高標準化原材料生產基地,培育張九齡宰相粉包裝龍頭企業,建設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推動“宰相粉”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基于此,團隊深入工廠、作坊和農戶,結合消費者需求,推動《張九齡宰相粉團體標準》的編制,規范從種植到加工的全流程操作;推動標準化生產線建設,提升生產能力,打造張九齡宰相粉產業園,協助始興縣打造2家標準化車間,投入1200萬元升級改造一條生產線,產能從每年100萬公斤提升至400萬公斤,投入2000萬元新建一條年產250萬公斤的生產線,使得全縣標準化產能提升6倍。2024年“張九齡宰相粉”年銷量超550萬公斤,銷售額同比增長30%,預計年產值達5500萬元,直接帶動就業500余人。此外,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服務隊聚焦“水稻+大球蓋菇”生態輪作模式,探索循環經濟路徑,推動生態種植示范基地建設,實現“一地雙收”,畝均增收2700元以上,促進農業綠色高效發展,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通過標準化體系建設,始興縣“土特產”的質量和市場認可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深挖文化內涵

打造“土特產品牌化發展”示范樣板


品牌化建設賦予地方農產品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和文化價值,為推動建設“張九齡宰相粉”區域公共品牌工作,暨南大學與始興縣市場監管局簽訂品牌共建協議,以張九齡歷史文化為核心,提煉品牌IP,優化包裝設計,賦予“宰相粉”更強的文化屬性。團隊策劃并舉辦了“張九齡宰相粉進校園”宣傳推介活動,吸引超2萬名師生參與,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


  圖片

  在暨南大學石牌校區開展“始興縣張九齡宰相粉走進暨南大學”推介活動。


除此之外,團隊還利用短視頻、直播帶貨、校園餐廳等推廣形式,拍攝《尋常百姓家》《線下餐飲店》等全景視頻,將置身于煙火人間的始興“宰相粉”,打造為極具獨特的味蕾品味和始興情味的“非遺文化名片”,線上直播粉絲數突破10萬人次,獲得《人民日報》客戶端廣東頻道、中國教育報、南方+等平臺發布10多篇新聞報道,為地域特色食品打開了新的銷路。


  圖片

  暨南大學“百千萬工程”突擊隊隊員與始興宰相粉團隊在校園直播。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圍繞“粵北香菇”品牌升級,依托環車八嶺林下經濟帶的生態優勢,提出“好米變名米、好菇變名菇”戰略,打造統一品牌形象,顯著提升市場占有率和產品附加值。多維度的品牌化舉措推動始興縣特色農產品從“品類認知”邁向“品牌認知”,為地方農產品品牌化發展注入長效動力。


附件下載:

關閉窗口 打印本頁

智能互動 手機版
微信
始興發布
圖片2 圖片1